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南宋的李清照评论苏东坡的词不好?
李清照,苏东坡,东坡为什么南宋的李清照评论苏东坡的词不好?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二. 苏轼的“句读不葺之诗”
为什么历史会将词的革新大任交予苏东坡?苏东坡是一个伟大的作者,他性情疏旷,才气豪纵,热爱生活,乐观天真,这样一个天才,文艺的框框是缚不住他的。他情动于衷,笔底淋漓尽致地流露出来。既可以为诗,自然亦可以为词。于是,词所反映的题材就扩大了。
苏东坡的词,有人生感慨、咏怀历史、朋友情谊、兄弟情深、仕途升沉、农村生活、乃至对时政的评论等,题材之丰富,前所未有,刘熙载《艺概》言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这么广泛的内容题材,在写作手法上,必然有所创新,以与题材相适应。苏东坡是一个玩弄文字的高手,他在《文说》中这样描述自己的文章:“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随物赋形,是他对文字运用的灵活与出神入化,根据内容与感情而运用不同的创作手法。这种随物赋形的手法用到词上,结合要表达的多种多样的内容,以诗化作为其形式就可以理解了。像咏怀历史、慨叹人生、仕途浮沉、甚至时政议论的题材,传统的柔媚婉约的创作手法是有局限性的,而诗化却能解决这个问题。
东坡词的“诗化”是后人公认的,其弟子张耒、晁补之都说“先生小词似诗”,王灼《碧鸡漫志》云“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刘熙载《艺概》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这种诗化之词,在当时看来,绝对是另类的,因为它对两百多年来词的传统提出了挑战,故不易被人接受。但对苏东坡而言,诗化与他的文艺观点相符。他在《祭张子野文》中说“微词宛转,盖诗之裔”,微词宛转,说明苏东坡深明词有别于诗的文艺特点;盖诗之裔,则直认为词是诗的后裔。他又在《与蔡景繁简》中云“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那么,上述的观点说明苏东坡认为词是诗的长短句形式的继承,以诗法作词,也就不奇怪了。这个观点在当时来说,实属大胆创新,有着以独立文体的眼光来看待这种音乐文学的思想。
李清照是维护词的传统的。她在《论词》一文中又提到王安石、曾巩,说此二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显然,她认为除了“诗化之词”外,文章的写法也不适合填词,像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这样的名篇,应该也不入李清照法眼。所以她提出“词别是一家”,与诗文不同。又说:“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晏、贺、秦、黄四人,都是传统婉约词的代表,李清照是赞赏的。那么,违背传统的“句读不葺之诗”,自然让李清照瞧不起了。
诚然,在当时,李清照的观点并无什么不妥,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最多就说她保守罢了,但是,保守的何止她一个人?连苏东坡的学生都不跟随老师的脚步。
最后,词毕竟脱离了音乐,成为独立的抒情韵文,曲谱都不知扔到哪里去了,也就没有协律的问题了。这样看来,苏东坡的眼界是不是特别厉害?
三. 苏东坡并非不懂音律,只是不肯为律所缚
如果因为东坡词偶有不协律者而认为他不懂音律,绝对是一个误会。
苏东坡是一个天资超逸、多才多艺的文化人,词是当时流行的文艺,这样一个厉害的作家,写出的歌词居然不合音乐,本身就令人难以置信。他当官的时候,家里有歌伎,不时填词给她们演唱,说明他对于这种流行音乐是很有兴趣的。关于他的词能歌,有一些记录: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
他的妾侍朝云擅唱词,在惠州的时候,苏东坡曾让她唱“花褪残红青杏小”一词。
他与客中秋游金山,命歌者歌其《水调歌头.中秋》一词。
《能改斋漫录》载:他曾于宴会上被索词,时正与客谈穆天子事,一边听唱歌一边写,歌竟篇就,付歌伎演唱,竟然唱到宴会完毕。
苏东坡还能自度曲。据考,至少有四首词是其自度曲,分别是《渔父破阵子》、《后庭花破子》、《无愁可解》和《翻香令》。
苏东坡还填过若干“隐括”的词,就是将原本不适合演唱的文章改为词的形式,以作演唱。他在《与朱康叔简》中云:“旧好诵隐潜《归去来》尝患其不入音律,近辄微加增损,作《般涉调.哨遍》。”除《哨遍》外,他还隐括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九日齐安登高》的《定风波》等。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肯剪裁以就声律。”《碧鸡漫志》云:“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晁无咎云:“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这种不为曲子所缚的做法,正反映了苏东坡横放杰出的性情和坚守的创作理念。当乐律与内容发生矛盾时,他选择了不以律害意。在当时来看,这种做法也许并不甚妥当,但从文学创作来说,是应该受到肯定的。后来词脱离音乐,成为纯文学,似乎也暗中证明了苏东坡这种做法的正确性。当然,这只是巧合而已,是苏东坡没有想到的。
但今天我们的创作,如果以“不以律害意”为理由,随意出律,则又是错误做法。要知今天的词牌,基本上只分平仄,不再要求四声,与宋时相比,词律已是相当宽松。一个词调,最初被创作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被赋予了一定的声情,宜于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这种基调,依赖于句式韵律,句式韵律受到破坏,声情也会受到影响。笔者在另一篇文章里曾谈过这个问题。
结言
李清照被称为“婉约正宗”,对于词的传统极力维护,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对词的文学特美是有理解的,只不过这种理解略显保守而已,并无什么不妥。随着后来(尤其是清代以来)词论家们对于词的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李清照的这种对于表面形式理解的不足之处也显示出来。例如对于“诗化之词“如何在诗化中仍然保持词的本质之美并未有所体悟,当然在她那个年代,这是很难做到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苏轼的词太像诗了,所以李清照说东坡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耳”,翻译过来就是,东坡写的词跟诗太接近了,只是句读不整齐的诗,不能算正宗的词。认为词是有风格的,与诗不相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