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苏东坡《题西林壁》蕴含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庐山,西林,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题西林壁》蕴含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苏东坡《题西林壁》蕴含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苏东坡 《题西林壁》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我们先温习一下《题西林壁》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云:
横着看见的是山岭起伏,侧面看见的山峰陡俏。远处的,近处的,高耸的、低矮的,千变万化不尽相同。
看不清楚庐山的真实全貌,什么原因?正是因为我身处此山之中。
东坡先生为什么写了这首诗呢?这是因为他被朝庭贬岀京都,去任地方官员。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奇伟的山水触动其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题西林壁》,就是作者游观庐山之后的人生认识的哲理总结。
东坡先生的官场历史过程,前期春风得意,比较顺利;到后期反而波浪起伏,来得不是太顺利。这是为什么呢?官场的人,一生往往都是如此的。开头,考取壮元,春风送爽,人人夸赞,人人喜欢。进入工作状态之后,这些官场中人,就会逐渐化分为两部分了。一种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就坚持原则,揭露错误;一种为了个人升官发财,就放弃原则,做任何事情只看上司需要,原则永远是不重要的。这样,如果一个正直的官员处于风气不正的时期,你就吃不开了。不仅如此,等着你的都是恶梦了。正因为如此,东坡先生才会被贬的啊!至于是什么样的事情而导致如此,我们就不讨论了,因为它不在题意范围中。
现在,我们来赏析一下《题西林壁》,以便得知其所蕴含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很平常的两句话,似乎是在说一个什么道理。正是,他就是要说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宋代以前的诗,是以言情言志为主要倾向的。宋朝的诗人开辟了新的领域,也就是言理的领域。所以,说理是宋诗的一大特点。横着看,侧着看,看到了什么呢?这庐山的山,有岭、有峰、有远、有近、有高、有低,各不相同。但是,并没有看到庐山的真实的全部的面貌。
为什么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实全貌?就是因为你所站立的位置是在庐山之中。所以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句俗话不是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揭示的正是这个道理。这里的“庐山”,隐喻着什么?对苏轼来说,隐喻着朝庭里的皇帝,看不清楚苏轼之理之能;对朝庭来说,也隐喻着苏轼,看不清皇帝是清是昏。所以,苏东坡才会提出皇帝不喜欢的意见和建议,以至于被贬远州;而皇帝才会失去德高才重的大臣。结果是,一方失去了人才,另一方经受磨难才不得用。
当然,上述言语不过本人胡说而已。东坡先生此诗的寓意远非如此狭窄。其所道之理乃在于:要看清“庐山真面目”,必须从里面、外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方位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得出综合全面的形象和结构。其诗所揭示的深刻哲理,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偏概全,犯片面性的错误。要想不犯片面性错误,得到全面性的认识,就必须注重调查研究,所以毛泽东老人家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苏东坡先生的诗,道岀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毛主席的话,说岀了看清“庐山真面目”的方法——必须重视调查研究,没有调查,是没有发言权的。
欢迎批评!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
诗人好当,大诗人难当。做一名诗人,只要懂得诗词创作的格式,知识面广,有一点阅历,加上勤奋,有了诗感,创作起来并非不难。写多了,总有几篇看得过去,熟能生巧罢了。而要做一名大诗人,除了这些,还需要有天资,天生就与时文有好感,与众不同的视角,鬼斧神工的笔触,不下笔则已,动则流光溢彩。话说大诗人是读者评的哈,不是自己想当就可当的,内外兼备,苏轼就属于这样的名流大家。
上天是公平的,名人不好当,与诗才对比的是苏轼仕途的坎坷。1084年,苏轼从黄州被贬,途经江西时,与朋友一起去庐山游玩散心。在西林寺中,百感交集,题下了这首咏传千古的金玉之篇,因为在墙上题的,后人加名为(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在诗词构思的笔法上,不是老到,而是别具一格,廖廖数语,直抒胸臆,颇有百万之中取将帅首级的意思在里面。起句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身在山中,环目四顾,山峦叠嶂,目不暇接,与(醉翁亭记)的首句:环滁皆山也,有同工之秒。二句承接山势描述:远近高低各不同!进一步将庐山千姿百态的感受表达出来,加深印象。旧体诗的爱好者都知道,写旧体诗是有难度的,要在固定的字数内把意思写完整,还不能啰嗦,这就需要炼字。悟性差的,写一辈子都写不出彩。第三、四句表达出现转合,意境升华,写出感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高手过招,三招五式见分晓。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只因身临其境,向背不能兼顾也。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心结隐射其间,掀起情感高潮,意思上一字一层,层层推进,给读者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笔力至此,非大师何也。
当然,古今读者感兴趣的,是他写的后两句。能够写好景物意趣的高手太多了,如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毫不逊色。但将景物运用得出神入化,且话中有话,让人沉思的就不多了,李白就没有这么细腻,直接来一句:直挂云帆济沧海,和明朝散发弄扁舟。不和你玩了!仕途不顺,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前面说过,苏轼是官场失意的情况下出游,情绪可想而知。他天资过人早年春风得意,没想到后半生颠沛流离,诸事不顺。苦闷之余,寄情山水,对酒吟诗以遣怀解压成了他的无奈选择。他进入了人生的第三种境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是不留痕迹的将生活感悟融入诗中,让人看后,心领神会,欲罢不能!没有社会阅历,这就是一首山水诗,到苏轼身上,就成了喻世箴言:要360度无死角的看清事物变化真相,,只有俯视、旁观、抽身。位在其中,谁能保证自己不出现视觉短板,看到的都是真相呢?
上一篇:自由泳我打腿总是不由自主的越来越快,结果越来越慢,怎么解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