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南宋的李清照评论苏东坡的词不好?
李清照,苏东坡,东坡为什么南宋的李清照评论苏东坡的词不好?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苏东坡的词有什么缺点,遭李清照差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清照自丈夫赵君因王安石变法失败而牵涉入狱而死,平时借词度日。将怨恨发泄到支持王安石变法的苏东坡,总是恶评苏东坡词作。原来心病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李清照并没有说苏东坡的词不好,而是说:苏东坡的词虽然写得好,但不讲究声律,不好普曲吟唱。格式也长短不一,太不居一格了。李清照编写了一篇专门阐述论证词文的《词论》。在《词论》中,她强调:词是有别于文章和诗的,以诗的形式入词,不可取。而苏东坡的词是豪放类型的,恰恰是以诗入词。
在唐宋时期,作诗是讲究平庂押韵,而词则要讲究五音六律。还要分清浊,分轻重。那时候弹唱的歌曲,就是“词”。没有“诗歌”一说。现在则不一样了。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不是照样可以弹唱出来吗?如果李清照生在现代,她就不会批评以“以诗入词”了。她当时在《词论》中有几句这样的评价:“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酎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齐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
李清照和苏东坡都是宋朝时期著名的诗词大家。李清照的词讲究的是声韵,平仄,声律都要工整。还要好普曲,便于吟唱。李清照的词到现在也是作为歌曲广为传唱的,她的“一剪梅•红藕相残玉簟秋”,更是普曲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歌曲。传遍大街小巷。
苏东坡的词在那时确实不便弹唱,但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自有一番豪迈之情。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如果在现在,以现代歌来普曲,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那时没有“现代歌曲”。
李清照为一个千古大“词”人。单论“词”这方面,她是有资格评价别人所作的“词”的优劣的。但她也并没有说苏东坡的词不好。拿我看来,各自的想法不同,兴趣不同,写词的方式也是各自不同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清照对东坡词的批评,真实地反映了词在当时发展的状况和功能地位。
这些批评,来自于李清照一篇词学短文《论词》: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
李清照对东坡词的批评有两点:
1.“句读不葺之诗”
2.“往往不协音律”
言下之意,第一,东坡词不像词,不过长短句诗而已。第二,东坡词不合音律,自然不合适用来演唱。这反映了李清照对于词的“正统”的维护。对于这些批评,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1. 从词发展的阶段来看,李清照的批评有其时的现实意义。
2. 如何看待“句读不葺之诗”?
3. 苏东坡其实并非不懂音律。
苏东坡像
一. 李清照观点的现实意义
词是音乐文学
词的出现,依附音乐而生,作为歌词用于演唱。这种功能从中唐到五代到两宋,并未改变。
既然用于演唱,自当要严守平仄四声,以合乐律,否则就没法演唱了。因此,词律比诗律严格得多,按李清照《论词》中所言:“盖诗文分平侧,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乐府指迷》谈作词四法,第一条就是“盖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又云:“前辈好词甚多,往往不协律腔,所以无人唱。如秦楼楚馆所歌之词,多是教坊乐工及市井做赚人所作,只缘音律不差,故多唱之。求其下语用字,全不可读。”好词因为不协律,所以没有人演唱,而写得俗陋“全不可读”的词,反而因为音律不差而被传唱,可见,词被创作出来,功能就是用来演唱。张炎《词源》云“词以协音为先”,张炎是南宋末人,其时的词,仍然以配合音乐演唱为先。
所以,李清照生活的南北宋之交的年代,词的第一功能,无疑仍是合乐演唱,那么,苏东坡词不合律,不能用于演唱,或者演唱起来很别扭,在李清照看来,当然是一个不能容忍的缺点了。
所以不能以今天的情况来看宋代的词。今天的词,已经完全脱离音乐,成为独立的抒情文体,词本身的艺术性思想性是首要的,而不是协律。李清照对苏东坡的批评,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
词属“艳科”、“小道”,“言志”并非正统题材
词从出现开始,其配合乐曲演唱以娱乐大众的功能,就决定了其题材的狭窄性。既然是娱乐,那么离言志就远了,同时,也决定了其更适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浅斟低唱。《花间集序》把词的这一功能阐述得非常生动:
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
尽管从五代开始,文人作者已经开始已经用词这种音乐文学来抒写个人身世之感,甚至家国之恨,眼界已有所开阔,如南唐二主和冯延巳。北宋初期的范仲淹甚至以词来表达塞外风光,成为豪放派先声。柳永则进一步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将山川形胜、羁旅行役收入词中。同时,词的表现手段也越发丰富,如比兴寄托、铺叙的使用。长调的广泛使用为词的题材拓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基础。
然而,虽然题材与手段渐趋多样,但词的言情的大框架仍然未能突破。个别作者的作品并未能形成彻底的革新风气,柳永、张先、二晏、欧阳修、秦观、黄庭坚等重要作者的作品,仍然以柔婉的言情风气为主,连“豪放派”领袖苏轼的弟子秦观、黄庭坚都没有追随老师的步伐,仍然守着词的传统。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词与诗之别,乃是维护词的正统。李清照的诗下曾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壮句,但回到词,她仍是一如既往地凄婉地表达着人生的各种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