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果幽云十六州没丢,宋是否能成汉唐一样的帝国?
宋朝,契丹,帝国如果幽云十六州没丢,宋是否能成汉唐一样的帝国?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不少读者眼中宋朝可以用“积贫积弱”形容,宋朝算是中原王朝中比较弱小的一个。宋朝也是中原王朝中比较“屈辱”的一个,两宋在与周边民族政权交往时,只能用钱财和尊严才能获得国家和平。其实宋朝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古代华夏的武功造极于汉唐,文化和经济应当属宋朝。陈寅恪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的经济文化非常繁荣昌盛,武功方面却相对羸弱。许多人把宋朝的羸弱归根于燕云十六州的丢失。燕云十六州位于现在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一带。燕云十六州地理条件非常优越,燕云十六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燕山山脉一带,向南面向华北平原。这一块区域正好扼守了中原的北大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燕云十六州也正好扼守主长城防线的东部段。长城—阴山一线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如果中原王朝能牢牢扼守住这一条战线,北方的游牧民族则很难进入中原,中原王朝的安全就有保证。汉朝初年这条战线未完全掌握在汉朝手中,刘邦则不得不得采取和亲的政策。汉武帝夺回河南地之后,完全掌握了这一条战线,所以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则处于优势。
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献给辽国之后,长城—阴山一线的东段则完全丧失。这一条战线东段丧失之后,宋王朝无法守住条战线,无法将少数民族政权的精锐骑兵阻挡在长城以北。宋王朝北部没有长城和重要山脉做为据点,等于把自己的大门打开,辽国的骑兵可以随时进出。宋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对抗的时候,只能在平原进行战争。这时候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便可以在平原上发挥最大优势。骑兵在古代就相当于现在的二战时期装甲部队,没有强大装甲部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建立强大的国防。宋王朝失去了西北良马产地之后,很难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宋王朝只能用步兵对抗北方少数民族骑兵。在平原上,骑兵对步兵就是屠杀。这也是宋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对抗中处于劣势的重要因素。
不少人认为,燕云十六州的丧失是宋政权不够强大的原因。所以只要燕云十六州掌握在宋王朝手中,宋政权有可能成为一个类似汉唐的强盛帝国。但是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燕云十六州没有那么神奇。即使宋王朝掌握了燕云十六州,也很难建立像汉朝那么强大的帝国。若想成为汉唐一样的强大帝国,仅仅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远远不够。强大的帝国需要有军事、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架构,尤其是强大的军队。
燕云十六州的最重大意义不是进攻而是防守,燕云十六州的功能是大门而不是长枪。北宋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固然失去了重要的防守要塞,在与北方民族政权对抗中不利于防守。即使宋王朝掌握了燕云十六州,也只是有利于防守。北宋可能在防守北方民族政权的时候处于有利地位,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但是并不能为宋王朝的进攻加成,宋王朝也未必能够击败北方民族政权。汉唐两大帝国不是靠防守建立的帝国,而是靠进攻打造的强大帝国。宋王朝若想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一定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富有进攻能力的军队。燕云十六州是个一片区域,无法让宋朝的军队变得更加强大,也很难支撑起一个强大的帝国。
强大的帝国需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则需要国家大力支持。但是宋王朝自从建国之初就采取了“重文轻武”的国策。从宋太祖开始,为了防范武将乱国,刻意降低武将的地位,同时提高文人的地位。北宋利用科举制度选拔大量的文官,由文官担任各级长官,甚至用文官主军政。宋朝时期负责军事的枢密院正副使几乎都是有文官担任,用文官牵制武将。宋朝统治者为了认真贯彻“重文轻武”基本国策,甚至把不杀文臣写入了祖训之中。宋朝的文官遍及到国家的各个角落。由于“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宋朝的武将和士兵地位都比较低,直接造成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比较低下。
在社会上,“崇文”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宋人以科举考试做官为荣,而以当兵吃粮为耻。“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这句俗语放在宋代再合适不过。当时宋朝有一位员外在闲余时间练习射箭,就被自己的母亲认为是不务正业,而遭到了责骂。宋朝时期,也很难出现了“投笔从戎”的佳话。宋朝时期,老百姓崇文之风盛行,但是尚武之风则逐渐式微。汉朝和唐朝强大的社会基础便是尚武之风盛行。秦汉时期,华夏尚武之风盛行,老百姓大多希望利用军功获得爵位,因此才能建立一个强大的军队。魏晋之后,华夏族尚武之风渐弱。隋唐统治者都是鲜卑化的华夏族,隋唐时期尚武之风再一次盛行。唐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军功,然后才是科举考试。所以在唐诗中才会出现如此众多的边塞诗。宋词(宋诗)中的边塞立功的篇章则相对较少。整个社会上没有尚武之风,老百姓自然不愿意当兵,也不愿意依靠军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讨生活的危险度自然比考一张试卷的难度要大得多。身陷战场、冲锋陷阵得来的功名未必比一纸试卷得来的功名多,老百姓自然会掂量一番。
宋太祖夺得天下依靠的是武力和兵权。他获得天下之后,自然担心手下武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以宋太祖获得天下之后便想办法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采取各种办法削弱武将的权力。比如采用以文制武的办法,设立枢密院分割三衙的军权。枢密院掌握调兵权,三衙则只有统兵权,武将的权力被大大削弱。如果遇到了战事,枢密院负责调兵,皇帝临时任命将领。将领对军队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将领,结果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宋太祖还实行“更戍法”,宋朝的军队定期调防,而将领却不跟随军队调防。更戍法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宋朝军队在作战时经常出现协同不调的情况,直接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严重,最终唐灭亡也是源于藩镇。五代十国时期,藩镇也是危害国家安定统一的重要因素。宋朝建立以后,不仅削弱武将的权力,而且削弱地方的权力。宋朝在军队布防时采取的是“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基本策略。宋朝将地方的精干士兵选入禁军,地方则只留下老弱充当厢军和乡兵。宋政权将全国禁军的一半以上驻守在东京附近,地方军队的数量非常有限,边境地区的军队数量和战斗力也非常有限。汉朝时期进攻周边政权,除了中央派出军队之外,大部分军队由驻守边疆的军队或者就地所征士兵组成。宋朝“守内虚外”的基本策略,导致边疆地区军队战斗力低下,不仅难以抵御游民政权入侵,更加难以开疆拓土。
上一篇:马克龙再提“北约脑死亡论”,直言北约成员国的共同敌人是恐怖主义,真的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