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选择对孩子你认为最好的陪伴?
孩子,高质量,父母如何选择对孩子你认为最好的陪伴?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选择对孩子你认为最好的陪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到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内心也是有所汗颜,外出工作,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但希望能梳理下陪伴的方式,给予各类家庭陪伴方式的参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家人的陪伴的,而且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是需要不同的陪伴类型。我们把陪伴分成精神陪伴与物质陪伴两大类型,并结合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年龄段做出相应的陪伴参考方案。
精神陪伴与物质陪伴
1、精神陪伴就是指给予孩子在思想上的引导,精神上的引导。这点主要体现在人生目标、个人责任、情绪认知等方面。
·人生目标就是对个人的生活方向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胸怀。有一个案例,家里四个孩子,老大带差弟弟、妹妹们喝药去世,留下一封遗书,写到:“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但是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这是怎么样的人生目标,只为个人一己私利,还顺带着把弟弟妹妹们一起带走。孩子的胸怀在哪里,我们教育的孩子究竟是为自己活还是为个人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导向标。人生不仅仅是为个人,一定要为除自己之外的更多人而活着。
·为更多人而活,不仅仅是我们的人生目标,也预示着我们要承担我们生命的责任。为自己负责,为家人负责,为更多的人负责。这种精神一定要从小告诉孩子,即使我们不在孩子的身边,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去做为人负责、为人服务的事情。
·情绪认知就一定要感受自己的情绪变化,这是我们精神陪伴的基础所在。
《黄帝内经》中清晰告诉我们“膻中者,喜乐出焉”,情绪由我们的膻中穴这个位置发出,在胸口中央凹下去的地方。这个位置就是我们的心窝、心门、心头、心口,也就是心的窝、心的门、心的头、心的口,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心之所在。不要认为心是我们的心脏,心脏是生理器官,不具备我们的情绪变化的感受能力。
情绪的认知还要去体会情绪在发生或没有发生的时候,心这个位置的具体感受。《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说的就是我们在情绪没有发生时候,要去感受没有发生的感觉和体会,与《道德经》“常无欲以观其妙”所讲的一模一样,要体会这种微妙的感觉、中的感觉;而在我们有情绪的时候,就要感受我们内心生起的各种具体感觉,让这些感觉都自由自在地在我们的心头流动和发生,正如《道德经》里“常有欲以观其徼”。
要把观做好,就需要像旅游一样,不去破坏自然环境,就相当于过客一样,去体验、去感受。在体会各种情绪感觉的同时,也不要去给这种感觉定义为喜,也不要给那种感觉定义为怒。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观察内心感觉的物理属性,把它当作一个物品。看看这个物品的冷热、温凉、急缓、快慢、大小、多少、宽窄、轻重……
做到这一点后,在说话、做事的时候,就要尝试去说为更多人好的话、做为更多人的事,不能只为自己着想。
2、物质陪伴就是指给孩子在物质上的陪伴,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这种陪伴方式是我们家长最容易做到的,也是最简单的方式。
不同年龄阶段,陪伴方式有所不同。
1、孩子在6岁以前,主要以物质陪伴为主,保证孩子身体的生长。这种物质的保证,可以让孩子形成安全感。这个阶段对父母的依赖心理也是非常强的,不太建议父母离开孩子,即使必须要离开,也需要有人很好的陪伴孩子。
在精神上,更多要树立孩子与父母、亲人的感情依赖,帮助孩子有一个相对健全的情感链接。虽然这个阶段精神陪伴是辅助,但却是一个标杆,目的是不要让孩子的物质需求过于放大,满足到一定的需求就可以。孩子的物质上满足过大,就容易把孩子的欲望放大,精神陪伴就是要控制这种欲望的放大。
2、孩子在6岁以后,主要以精神陪伴为主,保证孩子在精神上建立更远大志向。这个阶段,就是在情绪认知、人生目标、个人责任方面要多下功夫,多加引导。当然这个阶段也需要一定的物质激励,满足孩子基本的物质需求其实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不同的家庭,陪伴方式核心是一致的
虽然我们的家庭会有所不同,但人心都是一样的。因此就是需要把精神陪伴与物质陪伴运用好就行,精神陪伴是整个陪伴的核心和主轴,物质陪伴就要根据不同的年龄进行适当的调整。
比如留守儿童的家庭,我们家长虽然没有和孩子相处在一起,家长内心会生起亏欠的心理。对于这部分家长一定要谨慎,不能为了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而不顾其他的了。对于这类留守的儿童,还是要以精神陪伴为主,引导孩子的人生目标、个人责任和情绪认知。抓住精神陪伴,留守儿童才能感受到更深远的发展。
双亲都在身边的家庭,更要以精神陪伴为主,不能对孩子的物质享受做过多的满足。
还有一些特殊的单亲家庭,同样是一样的,不能因为缺少一方,无法形成完整的家庭感受而对孩子溺爱。同样要以精神陪伴为主。
精神陪伴的引导,特别需要父母家人一样有高远的目标、肩负个人的责任,并学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也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要做好。
结束语
高质量的陪伴最终考验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父母。我们父母的眼界、志向、情绪控制能力,才是给予孩子最好的陪伴。
@童教雷鸣,专注于6-16岁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学习能力提升,科学分析教育问题,做简单的事,坚持做,欢迎关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高质量陪伴孩子刻不容缓
看到这个题目,我立刻想到了几年前发生在贵州毕节的四个留守儿童喝敌敌畏自杀的事件。
毕节有很多人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大概有二十多个。张方其夫妻也和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留下四个孩子,这四个孩子平时生活由13岁的哥哥照顾,也就是说,四个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家里不缺吃穿,孩子住在一个父母打工挣钱盖的小楼里,但是家里乱七八糟,四个孩子穿得也破破烂烂。四个孩子几乎不出门,只在家自己玩,在外面也不怎么说话,自杀前只有最小的妹妹在上学,其他三个都已经不上学,老二和老三曾说是老大不让他们上学。
一天,学校领导、教育局领导去四个孩子家做复学劝导工作,然而领导走后当天晚上,他们四个就喝了敌敌畏身亡。最大的十三岁,最小的才五岁。老大还留下遗书,写到:“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但是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上一篇:米兰壁纸是墙布十大品牌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