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金融科技的影响下,您觉得中小银行现在如何布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银行,宁波,贷款在金融科技的影响下,您觉得中小银行现在如何布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金融科技的影响下,您觉得中小银行现在如何布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银行权力应分散,过于集中对各行业发展不利
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银行资金大部分流向房地产,一方面提供给开发商,一方面向购房者提供贷款,中央对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后,实际现状类似于前几年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
当时美国各洲银行把钱贷给了没有偿还能力的人买房子,还不上银行的钱,最后通过法院收回的是房子,房子无法变现,美国这时开始大量印钱,这种由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中小企业发展难,这与银行风险控制过于严格有关,过于死板僵化,关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持方面英国做的非常零活,只要企业急用资金,申请贷款,从申请到资金到帐整个流程一个小时既可完成。而我们的银行很势力眼,谁越有钱越向谁发放贷款,真正发展很有前途的小微企业申请贷款难上加难。这就是我们的银行在干事,不需要钱的追着给。
银行支持科技发展方面的贷款比很低
除去军事国防以外没有看到什么金融科技,民间从事科技类项目的企业很多,也是科研经费不足,银行几呼没有做为和扶持,实话实说,银行的眼光有时不如风投公司,和一些民间金融机构。
银行要精减机构,该撤的网点尽快撤销,银行在未来发展中不去改变和创新很可能逐步的削弱银行功能,被外来的和创新的所替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两年,转型一直是热门话题。几乎所有中小银行,都在时代大潮中亲历着转型,或主动为之,或被裹挟前行。从结果上看,有的银行颇见成效,多数银行历经辛苦,方向曲折,所得唯有疲累。
更大的挑战是,行业正加速分化,转型机遇窗口快速收窄,留给中小银行的转型时间已经不多了。
向标杆学习
我们习惯向标杆学习。中小银行的标杆,资本市场给出的答案是宁波银行。在A股37家上市银行中,宁波银行的市净率、市盈率均是数一数二的水平。
从业绩表现看,宁波银行的特点是“高增长、低不良”,且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从2019年向前追溯,无论是3年、5年还是10年,宁波银行净利润复合增速均能保持在20%左右,似乎不受周期影响;不良率水平连续十年低于1%,且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高于500%,远优于行业水平。
优秀的业绩是怎么来的?长期明确而坚定的战略。
业绩表现取决于资源配置。从资金投向上看,2019年,宁波银行生息资产中贷款占比仅为42%,显著低于行业水平,如招行为72%,建行为78%。贷款的收益率较高,由于贷款占比低,宁波银行净息差仅为1.84%,落后于城商行平均水平2.11%。
问题来了,宁波银行为何不大幅提升贷款占比呢?并非缺乏增量贷款空间,我认为可理解为对“大银行做不了、小银行做不好”战略的坚守。
举例来说,一般银行视个人住房贷款为零售贷款压舱石,近年来,宁波银行却持续压降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同步发力个人消费贷款,结构显著优化。2019年末,零售贷款结构中,消费贷占比高达79%,房贷占比已不足1%。
个人住房贷款是传统的银行零售贷款项目,以房产为抵押,风险较低,容易上量,但同质化严重,收益也低。相比之下,个人消费贷款属于信用贷款,风险较高,进入门槛也高,一旦攻破,护城河效应显著。对宁波银行而言,放弃住房贷款是一种战略选择,短期有阵痛,长期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显著提高零售贷款收益率水平。2019年,宁波银行零售贷款平均利率高达7.74%,在上市城商行中领先第二名1个百分点。
对公贷款领域,宁波银行聚焦中小微企业,组建280个小微服务团队,总计2183人(2019年末数据),下沉到强乡重镇,力争把小微企业营销和风控做到实处。重人力投入叠加高激励政策,导致成本收入比稳定在35%左右,明显高于同业水平。这也是一种战略选择,对于缺乏B端场景生态的银行,在小微金融领域构建护城河,人员密集是被实践证明的有效战略。
低于同业的净息差、高于同业的成本收入比,通常会拉低净资产收益率(ROE)水平,但宁波银行通过优秀的风控能力将不良率保持在低位,大幅降低风控成本,从而维持住了较高的ROE。
从结果上看,宁波银行展现给资本市场的特征就是:高增长、低不良、相对较高的ROE,虽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已足以让市场追捧。
两个误区
宁波银行的标杆意义不在于其战略本身——每家中小银行都应因地制宜、追求各自的差异化,真正的启示在于对战略的长期坚守,以及坚守背后对应的取舍。
银行的业务就这么几种、战略选择也只有几种,深挖一口井,持续积累优势,构筑护城河、形成差异化就是大概率事件。很多中小银行之所以陷入同质化,本质上是被短期主义绑架,缺乏战略定力,什么热做什么、什么急干什么,没能坚持做长期重要的事情。
这两年,优秀的银行在战略坚守中步步推进,更多的银行则在同质化热潮中陷入转型误区。
第一种是纸面转型。所谓纸面转型,是指转型停留在文件制度、组织架构层面,业务运营层面不见成果。究其原因,多是战略层面重视不够,资源配置不触及根本,核心资源依旧集中在传统模式上,只是在组织架构上新设团队,影响力仅限于部门内,既不能在业务层面提供增量动力,也没能力带动全盘变革,最后只好照搬业内一些新产品自娱自乐,做成了面子工程。
一般来讲,这类银行的特点是日子难过但能过得去,缺乏紧迫感,感知不到变革的紧迫性,变革就成了一种作秀手段。其实,这类银行是最危险的,日子一点点变差,每年似乎都能凑活过去,等真正警醒时,往往已错过时机。
第二种是指标转型。把转型简化成几个指标,然后错把指标当结果,想方设法完成了指标,却发现转型还留在原地。究其原因,当无法突破机制文化时,指标转型最为简单、最易推进,于是成了银行转型的“最大公约数”。
指标转型专注于表面,看似捷径,却有损银行的长期竞争力。最典型的就是一些小银行对助贷业务的依赖,把零售占比当成了零售转型、科技转型的全部。风口期的两年,在助贷推动下,的确享受到零售指标节节攀升的欣喜,风口之后,监管收紧,才发现自己根本不会飞。
上一篇:为什么我今天又有压抑抓狂感觉了,每天都至少两三次如此挣扎煎熬难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