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子最不喜欢的弟子是谁,为什么?
孔子,子路,弟子孔子最不喜欢的弟子是谁,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子路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在我看来,那就是其所做的“挽救”孔子的工作。在春秋时期一个有意思的政治现象是,诸侯驾空天子、大夫驾空诸侯、家臣驾空大夫,政治上的分化与兼并现象加剧,一些家臣的谋叛与自立也就时常可以看到。
这些事情的发生是孔子非常不愿意看到的,这就是“礼崩乐坏”。但孔子自身又是一个求仕愿望非常强烈的人,他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要实施自己的道德设想。
孔子纵然是圣人,但是一到求仕问题上,就有时也会犯迷糊。
在孔子年界五十的时候,鲁国“三桓”之一季氏的家臣公山不狃在费地叛乱,使人召孔子共谋大事,孔子就有点跃跃欲试。他认为费地虽不大,但与文王、武王发家的丰镐之地相差不大,如果自己发挥作用,就能够再造就一个周。孔子在政治上的自信就是这么足。这使子路很不高兴,反正“陵暴孔子”的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就坚决阻止了孔子,最终孔子也没有成行。
在这不久,就又发生了家臣中牟宰佛肸的叛乱之举,他使人召孔子前去共谋大事。孔子听到后就又有点犯糊涂,就想前往。孔子不想做一个只中看不中用的“匏瓜”,在这里师徒俩有一番激烈的对话,子路用孔子曾经说过的话作为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自己亲自参与不义之举的人,君子还能与他们打交道吗?最后还是子路阻断了孔子的“兴致”。
子路的理讲得很实在,这就不由得孔子不听。如果在政治上同这些叛臣捆绑在一起,那么孔子在政治上的风险也将是很大的。
子路对于孔子的阻止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就像颇有远见的蹇叔屡次劝阻百里奚的求仕一样。只是从君子不立于危墙的角度,到这些叛乱的地方去也是不妥的。去不成,人们可以设想成是孔子的一场政治演习,如果真的成行,那后果就难以预料。
子路的“挽救”工作,不能仅仅看作是由于他在政治上的直感,更多的是子路的政治才识在发挥作的用。孔子的学问大致可分为文学、德行、政治等几科,只有最出色的弟子才会列名其中,子路能被列入政治一科并为其代表,绝非幸致。
子路具有“片言折狱”的才能,由此不难看出子路在世事与人情方面的通达。子路曾为蒲城宰,孔子对子路在蒲城的作为是“三称其善”,由此可见子路的治才。
“野性”的子路偏偏要要生存在“文质彬彬”的孔子及其弟子中间,这对于子路来讲不免是个挑战,但对于孔子来说,则是一个难度。
难缠如子路有时也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于孔子的敬爱。一次孔子患了重病,子路就让自己的门人扮成孔子的家臣,准备以大夫之礼安葬孔子。在那个时代,只有大夫才会有家臣,而孔子已不是大夫了,但子路觉着孔子应该享受大夫的规格。孔子知道后就大发了一通脾气,因为这会使他陷入僭越失礼的境地。他们师徒就是这样的“顶”着。
性格就是命运。“行行如也”的子路就是按着性格与命运的安排走向自己的归宿。公子蒯聩与卫出公争权夺位的斗争,最终还是把子路卷了进来。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斗争暂且不论,子路不避风险、勇于赴死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在他临死的一刹那,他的“结缨而死”,死得是那么优雅与潇洒,他认为君子之死就应该不苟且。在我看来,子路以他的“死法”表达的是对孔子的最大敬意,这个当年好勇逞强之人最终走向了君子的行列。
难缠的子路再也不“难缠”了。孔子记住的就只有子路的好。孔子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子路是绝不允许别人在孔子面前说难听的话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颜回首先,颜回是个聪明而勤奋的学生。聪明人一般都会受到老师喜欢,自古皆然。孔子曾经赞扬子贡,说他是“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聪明人。但孔子问子贡他和颜回谁更强十,子贡自称不如,说颜回是闻一以知十,而自己不过闻一以知二。孔子听了也说,我赞成你说比不上他。侧面反映了颜回的聪明。颜回的聪明不仅是天资问题,而且因为他非常勤奋。在颜回英年早逝之后,孔子谈论他时,还惋惜的说,可惜他死太早了,我只看到他不断的进步,没有见过他停滞不前。在和季康子等人谈论时,孔子也屡屡说起颜回的好学。
但聪明的学生在老师眼中,往往也是非常危险的人。青出于蓝尚且不论,恃才傲物的人古今都有,比如三国之杨修,玩弄知识是非常危险的。但颜回并不骄傲。他尊敬老师,恪守学问之道。在尊敬老师方面,孔子都感到惊异。孔子曾经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没提出过什么不同的意见,像个愚笨的人。但观察他私下和别人谈论,才发现他对我的见解发挥得很好。这种尊重老师,不轻易从知识上当面辩驳老师的做法,大概在颜回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颜回之所以尊重老师,是他佩服老师的学问。他曾经感慨道:
老师的思想和学问,我抬头仰望它,愈望愈觉得高,我研究它,愈钻愈觉得深。看见它好像在前,一忽儿却又好像在后面去了。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我,用文献典籍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也不能。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力,它好像仍然矗立在我的前面。虽然想攀登上去,却感到没有路可上去。这无疑是对孔子学问、教学的最高赞美了,这种发自内心的赞美,自然赢得了孔子的由衷喜爱。所以孔子说,颜回对我的话是无所不喜欢。并且有点遗憾的说,颜回非助我者也。但一个老师,能够找到在学问上“狂热”追随自己的人,无疑是一件幸事。
在恪守学问之道上,《论语》记载了这么几件事。首先,颜回谈论自己的志向时,明确表示,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这种谦虚的态度,使他远离了聪明带来的危险。孔子在和鲁哀公谈论学生中谁好时,赞扬颜回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犯同样的错误(不迁怒,不贰过)。那时颜回已经死了。孔子还把颜回和其他弟子比较,说他的思想能够长期不离开仁德,而其他弟子只能短时间想到仁德。颜回曾经问孔子什么是仁德,引出了孔子那段经典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点头道:“弟子即使不才,也要照先生的话切实去做。”
颜回之所以受到孔子喜欢,其中可能含有孔子爱怜的成分。颜回一生学问虽高,但并无政治成就。孔子说颜回贤德,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其中显示出的不仅仅是颜回的贤德,而且有他的穷困。孔子因此愤愤不平的说,颜回的道德和学问都差不多了吧,可他却那么贫穷!颜回也曾经向孔子问怎样治理国家(问为邦),表现了他有意在政治领域一展才华的抱负。谁知天不予人,竟让他英年早逝!孔子回忆起来,自然充满了悲痛和爱怜之意。
上一篇:净水器有没有好坏之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