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子最不喜欢的弟子是谁,为什么?
孔子,子路,弟子孔子最不喜欢的弟子是谁,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孔子的弟子中,最“头痛”、最“难缠”的那个,也可以说是让孔子“最不喜欢”的弟子,非子路莫属。若是说在某一个时期,孔子最不喜欢的弟子,子路理所当然是当仁不让。这主要是因为,子路太“难缠”了。
子路曾经是一个崇尚勇力的江湖浪子形象。他帽子上画的是雄鸡,衣服上绘有公猪的图案,而雄鸡与公猪便都是好强与好斗的标志。差不多可以说,子路是最让孔子“头痛”的学生,他总有一些出其不意的问题,让孔子必须面对,必须回答。
子路常常是“野性难驯”的,他的问题常常也是冲口而出,而又都是无遮无拦地奔着最为要害的部位去的。这就需要孔子费尽心力地招架。孔子有时要用少林一路的“降龙十八掌”,有时要用武当一路的“绵掌”,有时则要用太极一路的“云手”,如果这些招数都效力有限,那就只能赌咒发誓了。
子路的野性一直让子路生机勃勃。在《论语》中,子路是孔子学生中暴光率最高的一位。他的粗野与质朴、他的勇敢与好义都让人印象深刻。颜回的顺,子路的“逆”;颜回的好,子路的“坏”,这些都让孔子刻骨铭心。
子路的难缠之一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其的“子”可以理解为孔子。
有一次孔子在去郯国的路上,遇到了齐国的程本子,两个人话说得投机,索性也不下车,侧着身子交谈了起来,就这样一个白天差不多都过去了。
孔子就有点相见恨晚的意思,这种感觉孔子已经很久没有了。在谈话的间隙,孔子就叫子路束帛十匹作为礼物赠送给程本子,孔子连说了两次,子路一点动静都没有,原来子路有点“看不惯”了,他就率直作答,你老人家不是说过,女不能无媒而嫁,士不能置身在大路中间相见交谈,因为这样不合礼节,君子不为。
孔子一听,这话自己确实说过,他就得要做子路的工作。首先孔子引用了《诗经》中的“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说明让自己心悦的知音难逢,而这样的知音今天见到了很有可能终生再也见不到,没有礼物见赠那就是一种遗憾,而且如果大的做法上没有问题,小的做法上有些不讲究,应该是可以行得通的。孔子的这一番“答辩”大概可以让子路满意了。
子路的难缠之二就是一旦有疑问就诘问到底。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一度把求仕的重点放在卫国。而如果要在卫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当时的卫灵公夫人南子的作用就不可小视。
南子是个绯闻满身的人,名声不好。据说在宋国的时候,南子就与美男子宋朝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成为卫灵公的夫人后,卫灵公有时为了讨好南子,还要专门招见宋朝,使他们相会。在民间就流传的讥讽南子出格行为的民歌。要见这样一个不讲礼法的风流女人,而且是不能不见,这让孔子很是头痛。据《史记》说,他们是隔着一层布帘相见的,而且孔子清楚地听到了布帘里面南子身上的环佩叮当声。子路对于孔子与南子相见本来就不同意,在他们相见后,子路就更不高兴了。《论语》对这整个事情记载的很简单,《论衡》一书就不仅记载了子路的不高兴,还记载了子路不高兴时所说的话,“子路不说,谓孔子淫乱也”。
这弄得孔子只能是指天誓日了,“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这话的意思是,如果我真做了什么不应该做的事,那就会被老天所不容。这真是有点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了。
子路的难缠之三就是直截了当地亮明观点、表明态度。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遭遇到了他一生中比较大的几个挫折,而被困于陈、蔡之间这次,对于孔子来说就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
这一次是楚国向孔子发出了邀请,对孔子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陈国与蔡国两个国家不干了,楚国不任用孔子,它们已经有些承受不住楚国的压力,如若任用孔子,它们就更受不了啦。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师徒被困于陈、蔡之间,要吃的没有吃的,要喝的没有喝的,最多只能勉强吃点野菜,就这样一直弹尽粮绝了整整七天。
而孔子不以为意,却是琴声悠扬不断。这让子路与子贡这两个学生看不懂了。他们反思在这以前的碰壁经历,“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拔树于宋,今复见厄于此”,在这种情况下,给孔子找麻烦的人更是络绎不绝。那么孔子怎么还能弹琴作乐?
子路开始形成了这种认识,“盖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这对老夫子的伤害可是够大的。当然这个话并没有直接在孔子面前说出来,而是通过颜回予以转达的。但是大师就是大师,孔子以“穷通之辩”一段有理有节的话,就给他这几个弟子上了生动的一课。
受孔子精神的感染,他们师徒几人饿着肚子,反而载歌载舞了起来。但是不管怎样,子路的“无耻”之论还是具有攻击性的。
子路的“野性言论”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最为登峰造极的除了“无耻”评判以外,便是面指孔子为“迂”。
事情是由子路的一个问题引起的。子路向孔子提出的问题是,如果卫君让夫子您执政的话,首先应该要做的是什么呢?孔子的回答是要“正名”,紧接着便有了子路的不逊之词。这让孔子十分生气。
《论语》的这段话记载的十分真切,子路的无心之失、野性不驯和孔子的震怒,都有生动的表现。但孔子生气是生气,他还是把“正名”的重要意义表述得很清楚。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正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当时的卫君是卫灵公的孙子卫出公,而想与卫出公争夺权位的是公子蒯聩,而公子蒯聩恰恰就是卫出公的父亲,他是因为谋刺南子未遂而被卫灵公驱逐的,在这种情况下,卫灵公就立了自己的孙子继位,这让公子蒯聩十分的不甘心。论亲情,他们是父子关系;论现状,儿子为君,父亲为臣;论起因,父亲当年的行为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却遭到了驱逐,致使儿子成为了国君。这其中要正起名来也是很麻烦的。但是如果不正名,就很难理清这其中复杂的政治关系,也正由于此,卫国的政治混乱了一个时期。子路的“迂”论,还是很有杀伤力的。
子路在成为孔子的学生前,司马迁有一个不好的评语,说子路“陵暴孔子”。其实就是在成为孔子的学生后,子路“陵暴孔子”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比如子路所使用的“盖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迂”等,这些都是子路的“罪证”。
子路的观点和认识都是真诚地发自内心的,但是囿于知识和学养,师生之间观点的碰撞便时有发生。
子路给孔子带来的总是一场出其不意的“遭遇战”,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力,想取得胜利,那将是十分困难的。每当孔子艰难地“取胜”,都会收获一批弥足珍贵的“战利品”,那就是一些充满智慧“硝烟”的格言警句,比如“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名言。
子路总是以自己的“质”来对抗或挑战孔子的“文”。有时候直感就会使子路有某种坚定的选择。
上一篇:净水器有没有好坏之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