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胃里有幽门螺旋杆菌,查出胃癌晚期,幽门螺旋杆菌真的会导致胃癌吗?为什么?
幽门,螺杆,胃癌胃里有幽门螺旋杆菌,查出胃癌晚期,幽门螺旋杆菌真的会导致胃癌吗?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虽然幽门螺旋杆菌很难根除,但是注意检查治疗是可以根除的,根除幽梦螺旋杆菌临床最常见的是四联用药,主要是胃酸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胃粘膜保护剂(果胶铋、枸橼酸铋钾)+两种抗生素(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规律服用4~8周,定期复查。
关注我,为大家解答更多健康知识,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胃部有炎症或溃疡的时候就会产生幽门螺旋杆菌,长期的胃炎或胃溃疡就有可能发展为胃癌!并不是说有幽门螺旋杆菌就会有胃癌,现在大部分人都有幽门螺旋杆菌,因为这个是传染的,经常在外吃饭的人大都会有,不过幽门螺旋杆菌阳性不用太紧张,通过口服一个月的药基本都能恢复阴性!但以后也容易再次传染!所以要注意就餐卫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胃里有幽门螺旋杆菌,查出胃癌晚期,幽门螺旋杆菌真的会导致胃癌吗?为什么?
胃内是一个酸性的环境,在这样一个浓酸的环境下,也并非“寸草不生”,部分人群会定植一个“坏”细菌———幽门螺杆菌。之所以称之为“坏”,是因为研究表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一生中有15%~20%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而其中1%~2%的人,则有可能会发展成胃癌,而幽门螺杆菌正是这些疾病的“罪魁祸首”。
清除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幽门螺杆菌是定植于人类胃黏膜的螺旋样杆菌,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正常的胃黏膜会产生炎症。有数据表明,70%~90%的慢性胃炎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不进行干预治疗,胃黏膜细胞不堪重负,可能进一步导致病变甚至恶变为癌。幽门螺杆菌具有很强的活性与繁殖能力,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胃癌第一致癌原。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阻止或延缓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发生和发展,部分逆转萎缩,但难以逆转肠化生。在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发生前根除幽门螺杆菌消除了炎性反应,胃黏膜不再发生萎缩和(或)肠化生,阻断了“肠型胃癌演变”进程,几乎可完全消除肠型胃癌发生风险。已发生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延缓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发展,也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哪些情况需要清除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虽然感染率高,但有50%的人是毫无症状的,且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获益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只有那些清除幽门螺杆菌可使患者获益的疾病需要进行清除治疗。需要进行清除治疗的疾病总体可分为两大类:
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相关疾病
包括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伴有消化不良症状或伴有胃粘膜萎缩、糜烂的慢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胃增生性息肉、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幽门螺杆菌胃炎中,胃窦为主的非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常增加,这些患者发生十二指肠溃疡风险增加;而累及胃体的胃炎尤其伴有胃黏膜萎缩者胃酸分泌减少,这些患者发生胃癌风险增加。幽门螺杆菌胃炎可增加或减少胃酸分泌,根除治疗可逆转或部分逆转上述胃酸分泌改变。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发慢性活动性胃炎,根除幽门螺杆菌使胃黏膜活动性炎性反应得到消退,慢性炎性反应也可不同程度消退。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发的炎性反应与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延缓或阻止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发生和发展。
患者有特殊的个人史和家族史
包括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计划长期服用包含低剂量阿司匹林在内的非甾体类消炎药、具有胃癌家族史或因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胃次全切除术者。
幽门螺杆菌胃炎一般表现为胃窦为主的胃炎。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者胃酸分泌减少,幽门螺杆菌定植从胃窦向胃体位移,发生胃体胃炎,增加胃体黏膜发生萎缩风险。胃体黏膜萎缩可显著增加胃癌发生风险。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或消除长期服用PPI(质子泵抑制剂)者胃体胃炎发生风险。
当不属于上述情况,而个人要求治疗时,若年龄小于45岁,无消化道出血、持续呕吐、消瘦、吞咽困难、吞咽疼痛或腹部肿块等报警症状者支持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若年龄大于或等于45岁或存在报警症状者,需先进行胃镜检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幽门螺旋杆菌是诱发胃癌之一
上一篇:一个月怎么能赚一万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