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风与近体诗的差异是什么?您更喜欢哪种体裁?
近体诗,古体诗,格律古风与近体诗的差异是什么?您更喜欢哪种体裁?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
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体诗(或称古风)没有严格平仄对仗,没有字数句数长短规律,但需押韵律,可每句押韵,也可隔句押韵,长诗中途可换韵。可押同字韵,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那什么是押韵呢?就是诗歌的特定位置(比如每句尾字和隔句尾字)的读音声不同韵相同(古体诗可以声韵皆相同)。
诗经·国风·召南·鹊巢
先秦:佚名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格律诗,又称近体诗,成熟辉煌于唐代,唐朝人把这种诗区别于古体诗称为“今体诗”,唐以后改称近体诗。有严格的平仄对仗,一般分五言(每句五言)和七言。除尾句不必对仗外,其余各联都必须对仗(每二句为一联),相邻两联之间必须粘对。偶句或首句压韵,必须押平韵且一韵到底,首句可押邻韵(即与下联偶句谐韵)。平韵就是押韵的字为平声调,邻韵就是韵属相邻的韵部,以《平水韵》为据。
汉字的读音是由声和韵合读产生,并加入了声调,可以区分同音异义字。声调分为四声,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单理解,平声就是平调,上声为升调,去声为降调,入声为短声调。诗歌格律中,将四声调分为相对的两派,即平和仄,平声即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
现在的普通话文字读音四声调中,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用来参对古时之格律诗,已经事是而非,最大的混乱就是在古代作为仄声调的入声字一部分已经归为现在的平声调中。其实古代韵书和《说文解字》就是古代版的“普通话”推广书,只是古代文化普及率低,如果古代人多数人都识字的话,那么各地的方言差别就不会有那么大!
诗歌发展到格律诗,是在格式化的规律中追求不同的节拍和语境及意境,格律诗可承载的创作空间有限,已被盛唐诗人基本挖掘完,后来专研者已经很难创作出超越前人的佳作!近体诗和词只是诗歌发展路途中的美丽花园,如果迷恋其中不知出来,在栽满的园中你将无法再种植新的花草!只是一味专研近体诗,诗歌创作发展将走入死胡同。近体诗和词的创作可形象的称为填诗和填词,很多时候束缚了诗人的自由创作。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都倾向于喜欢古体诗,但中唐以后,科举应试把格律诗严格的格律创作作为考试必须,把诗歌创作带向了格律的领域并发展至巅峰,格律诗创作空间基本被挖完,后世至明清都没有佳作超过唐代。
诗歌创作,古风中还有很大自由空间。可汲取古体诗优点,合理利用长短句,押韵和可用平韵和仄韵,隔句押韵可用同字韵,排比、重复句可每句压韵,长诗可适当换韵。
诗歌欣赏,古风和近体诗中间都有不错的佳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喜欢行云流水的图片说说。简单,直接,明了,有深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哟”,所以不止要用韵,还受格律影响。而古风只需用韵。而且用韵二者也有不同,近体诗一首诗只用一个韵,第一个句子可用韵也可不用韵,其后句子双数句用韵。古风则可以选择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也可随意转换成其他的。
其次,字数有差异,古风想写多长写多长,如《孔雀东南飞》。近体诗只有无言和七言,要求对仗工整。句数也有差异,古风可多至两百句,但近体诗只有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
我会更喜欢古风。因为近体诗要求太严格了,没有那么灵活,不能随意发挥。就像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仙李白,他写的古风成就高于近体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一、古风与近体诗的由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