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教育部发文,中小学教师可适当惩戒学生,你怎么看?
老师,学生,孩子教育部发文,中小学教师可适当惩戒学生,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假如孩子在课堂上总是爱讲话,影响老师与同学上课的质量的话,那肯定要接受一个惩罚,可以罚站,可以罚抄写等等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没有惩罚孩子根本就没有规矩可言。他会觉得反正下次还说话老师也不敢对我怎么样。所以适当的惩戒还要要有的,毕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教育部发文是扭转现阶段厚爱和严管过于失衡的无奈之举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过于厚爱或过于严惩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2000年以前,老师脚打拳踢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那是“老师强势,学生弱势”的时代。前几年,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育部规定了不允许老师随意打骂孩子,带来的后果是,只要老师稍微有一点粗暴行为,就被家长放到网上无限夸大事实,进而引起舆论讨论和谴责,进入了“学生强势、老师弱势”的阶段。
过于放任学生,不允许老师有任何体罚行为,带来了老师管理学生无能为力和学生无法无天的矛盾。作为中小学生,生理心智都没有完全成熟,并且一个学生群体总有几个不听话调皮的学生存在,在此情况下不允许老师有任何强制惩戒行为,要管理好学生是非常困难的。再看看社会,即使国家每天都倡导社会核心价值观,都要求大家遵纪守法,但每天依然有很多人大到犯法犯罪,小到随意撞红灯,说明人性本身就不完美,运用监狱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撞红灯后罚款等方式来管理社会都具有一定的正当性,更何况适当的惩戒一些不懂事的皮毛小孩呢?
所以,教育台在此刻发文允许老师对学生适当的惩戒是正当其时,很有必要。对老师来说,这是作为教师站在三尺讲台教好学生、管理好学生的客观需要。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接触网络,社交面广,老师光用三寸不烂之舌就能教好管理好所有学生那是过于自信和过于理想想法。对于学生来说,厚爱和严管应该是同时进行的,现在很多家长看到老师管严一点都心疼,把孩子当祖上爷来对待,出现了严管和厚爱过于失衡现象。通过教育部发文,不仅让老师行使严管权有了合法合理的依据,也提醒家长应该对老师的严管权行使应多一分包容,多一分支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有教育的惩罚是粗暴的,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乏力的。
教师必须拥有惩戒权,
什么时候也离不开、丢不掉,
关键是要因材施教,用足用活!
对于家长、行业管理也是如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教育部近年很多文件都是在回应社会诉求,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对学生的管教的确成了一个难题,教师和医生也成了两大高危职业。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或称有缺陷的)教育。学生个性千差万别,教育事件层出不穷,只有表扬与鼓励,没有批评与惩戒,教师遇到人格不健全的人或遭遇性质恶劣的事,束手无策,不能依法有针对性地行使教育权,不能维持基本的教学秩序,有时甚至不能保证学生和自己的生命安全。对教育来说,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也培养不出人格健全的学生(抗挫折能力也是人生必备的能力)。
惩戒与体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尊重学生人格,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增强法制意识,提高有针对性地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依法从教,科学管理,避免出现体罚现像(不断曝光的幼儿教师伤害幼儿事件令人痛心。好动,专注时间短是幼儿的天性,如果有这点常识,怎么会出现这种不当行为?!),正确行使教育权,惩戒权。教育部这次的征求意见稿,有针对性,可操作,有明确的界定和惩戒办法。
有的教育问题,发生在学校,表现在学生,根源在家庭。如果父母都有文化,懂法律,有修养,肯上进,孩子不会差到那里去。不思上进,不服管教,甚至伤害同学或教师的学生,其家庭教育多半是简单粗暴的,父母的示范一定有问题。
教育问题终归是一种社会现像,要解决教育问题,只靠教育部门是不行的。要靠你,靠我,靠他,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常抓不懈。教育任重道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谁有本事搞适当教育,学生是人不是动物。先想到是惩罚,不是先想到如何培养,颠倒了思维,唯心论的先验论,怎么教好孩子?如果不知道到底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迷糊了,那么教育方法和措施就无从着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前面的路前面的灯是一样的才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