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们感受到全球变暖了么?东北长春现在有时候气温零上,草是绿色的,每年零下十几度?
长春市,也是,都是你们感受到全球变暖了么?东北长春现在有时候气温零上,草是绿色的,每年零下十几度?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们感受到全球变暖了么?东北长春现在有时候气温零上,草是绿色的,每年零下十几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以前住平房,冬天的体会太深了。我喜欢看玻璃窗上的美丽的冰花,那会引起我无限的遐想。一夜醒来只见窗外白雪已经遮挡满满一窗户。门也已经打不开了,那时候我也是不懂事。只觉得扫雪除雪刨冰好玩。见到马路上的马车动弹不得就高兴卖呆。把雪堆雪人,堆雪山,再将雪山穿个洞,也是其乐无穷。这都变成回忆了。现在有时真的是若有所失的感觉。下的那点雪可怜兮兮。马路变成公路。车多的拥堵。就是扫雪虽说是机械化了,也是一路风光不值得一提。就是不扫也是一会就化了。还是很怀念那过去的冬天和那厚厚白雪。无奈了。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东北长春市人。我在长春市生活了几辈子了。我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以至他们的祖先,都在长春市生活。先辈们在没有长春市的时候,就在长春市了。真的,没有长春市时,有长春市的农安县,也就是古称的“黄龙府”。那时因为闯关东,来到东北,就在农安县龙王乡扎根了。200多年前,有了长春市,就在长春市,今天,我当然是当之无愧的“老长春”。
以下四幅照片为本人拍摄。长白山下的绝美小镇,二道白河镇。
老祖先,是山东人,据说是“济南府”人。在清代中期出山海关到东北,其它详实资料已不可考。可考的是东北的气候,一代传一代的经历,确实有详实的认知。
我的前辈,在东北种地一百多年,每年,每月,每天和气候打交道,几乎年年是大丰收。我的理解,东北的气候帮了大忙,具体说,也就是无霜期的长短,天气的冷热,雨雪的多少,刮风的大小,从古至今,並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有时冷几年,有时热几年,最后还那样。至于降水,也就是雨雪,大体正常,所以,东北总是令南方人羡慕的无大灾大难,旱涝保收。从近些年来说,在七十年代,一度比较冷,当时就有专家提出了,已经进入了“小冰河期”的理论。理论认为会越来越冷。但后来几年,不冷反热,理论当然不攻自破了,“小冰河期”成了笑柄。这几年,又说,由于人类活动过多,炭排放量过大,臭氧层烧出了大窟窿了,所以,越来越热了。我看,都是无稽之谈,过几年,肯定又冷了,看你们还说什么?怎么往下研究?
其实,地球没你想的那么脆弱,小小的人类,只生活在地球很少的面积上,大部分都是海洋和无人区。人的活动,对地球来说,不过就是小菜一碟。过去有“杞人忧天”,今天有很多人“忧虑地球”,大可不必。
人们总认为,过去比现在冷,其实只是感觉。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的地区是长白山深山老林。他们在缺吃少穿的情况下坚持战斗,当然寒冷。五,六十年代也说冷,我们生活困难,冬天只穿“空心棉袄棉裤”,里面的棉花一用十几年,里面连衬衣裤都没有,孩子们能不冷吗?现在的人,怕冷怕热,那有长时间在严酷条件下活动的?暖气和空调是帮手,也是“杀手”。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前景美好,永无止境。东北的黑土地和东北的人一样,可以永续利用。我们的后代,也一定会有饭吃,而且会吃得更好。人嘛,“三穷三富过到老”,地球也是一个样,冷冷热热度年华。要大变,要突变,要巨变,要快变,我说,不可能!
我们人类已经是成熟的社会群体。已经具备改造世界的能力。如果有一天,地球真的不适合人类生存了,我们可以改造她,甚至离开她,乘坐“诺亚方舟”去寻找新的“伊甸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节气已经小雪了,居然连着好几天零上,昨天高达零上九度,今早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太反常了,冬天正常滴寒冷才对呀!记得小时候六十年代,那时候的冬天真叫冷,国庆节集会都得穿棉袄棉裤了,别说十一月的天气了。教室里有煤炉子,每天上课前工友就给生好了,炉子烧旺了都呜呜地叫,即便那样,在教室里座位离炉子远一点还是冻手冻脚,写字的时候,要时不时地哈一哈手,窗户上结了厚厚的霜花。冬天在外边淘气玩耍,穿着母亲手工做的棉鞋,虽然很厚,也很冻脚,一不注意就容易冻伤。元旦前后,在小鞭儿堵头上舔点口水就可以粘到墙上,到了七八十年代时,冬天还很冷,国庆节买冬储菜都得穿军大衣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惊奇的发现,我家楼下的草地又发芽了,青青一片!坐标长春,11月23日,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类将要在地球上消失,是人类破坏了大自然平衡,所以大自然也会毁灭人类的,灾难是人类自己找的!
上一篇:为什么把天叫做苍天或皇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