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艺术的雅与俗如何定义?
艺术,文化,的是艺术的雅与俗如何定义?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俗是乡村俚野,热腾腾的生活,一扇半掩的柴门,一只低吠的小狗。
雅俗既对立又统一。在人们欣赏和爱好中,透过俗世的繁华悟透生命的禅意,未尝不是雅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语有:雅俗共赏,有雅就有俗。所谓雅就是指那些大部分认为的美,好,高!有俗才有雅,是共生关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雅是精致,俗是朴拙。不准确,粗略的说,大致应该是这样吧。这是两种风格,艺术价值上,不能够以此判断高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艺术雅与俗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只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有生命力的艺术,是民族的艺术,也是世界的艺术。
纵观艺术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书画艺术,文学艺术,视觉艺术,那种来源于生活(俗),高于生活(雅)完善契合,才使得艺术之树长青,艺术之果长馨。
徐悲鸿说:“绘画就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讲的就是艺术的雅与俗的关系。
若艺术一味追求高雅而脱离实际,虽贵为阳春白雪,但势必曲高和寡,远离民众;若一味追求俚俗而流于油滑,虽号为下里巴人,亦势必俗不可耐。
因此艺术的雅与俗正如一副古联所云:
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种事读书耕田
雅与俗的完美结合,就是所谓的大俗大雅,雅俗共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文化领域一直都有“雅”“俗”的分别,可以说“雅”“俗”之辩,从中国古代开始就没有停息过。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语》《诗经》等典籍就已经出现了“雅”字,那个时期的文化只专属于贵族阶层,而奴隶阶级、平民阶级在思想意识、文化层面上没有对社会产生影响力,也就没有与之对应的“俗”字。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民众有机会参与到文化中来,与“雅”相对应的“俗”才随之出现。
古代文化“雅”和“俗”的对立,从侧面体现了社会阶级的不同,古代所说的雅文化只存在于社会上层,并且在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俗文化与之相反,存在于社会下层,并受到鄙视与压制。
对于“雅”和“俗”的评判标准,会因时代而异,会因人而异,也会因人所处不同的阶段而异。
说它会因时代而异,举例来说,《诗经》中的“国风”采自民谣,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诗;而许多当年被视为风雅之极的一些文章,如今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变成了历史的垃圾。再比如《水浒传》和《西游记》等小说,京剧、越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等都是来自于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物现在成为传统文化的瑰宝,成为雅文化。
说它会因人而异,因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比如新红学的开山鼻祖胡适,对《红楼梦》并无好感,他在给友人高阳的信中曾说:“我写了几万字考证《红楼梦》,差不多没有说一句赞颂《红楼梦》的文学价值的话......我向来感觉,《红楼梦》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学技术上,《红楼梦》比不上《海上花列传》,也比不上《老残游记》。”
说它会因人所处的不同阶段而异,是因为人的阅历、境界、审美等会发生变化。年轻时或许刻意去追求阳春白雪,年长时却能够在通俗事物中发现人间真谛。
随着社会的进步,从古代的“尚雅贬俗”发展到了今天我们所推崇的“雅俗共赏”,将“雅俗共赏”视为新时代的审美标准。在现代人看来,俗文化与雅文化实质上并非对立,而是可以融合的。
“雅俗共赏”,简单来说是俗不伤雅、雅可入俗,雅是一种高品质的文化精神,俗则是约定俗成的大众审美习惯。这里的“雅”与“俗”,是指欣赏者是“雅人”还是“俗人”。艺术作品要做到“雅俗共赏”,雅人能欣赏,品味的是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俗人能欣赏,欣赏的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
齐白石的艺术被大家公认做到了“雅俗共赏”。其作品精神上的雅,大众欣赏不了;而作品的题材很亲切,为大众所喜爱。这是因为好的作品必然有深度,引人思考——通俗易懂的外在也会有深刻的内涵。
有人还把俗文化等同于低俗文化,这完全是对俗文化的曲解。俗可以是通俗,凡俗,但不是低俗。我们提倡的是高尚文化,反对的是低俗文化。爱雅文化的人可以自去享用雅文化,不要说别人喜欢俗文化就是低俗。
不过,用心享受高品质的作品,努力提高审美和知识水平总是没错的,因为好的作品营造出来的自由曼妙的情境可以充盈人的内心,令人精神富足。
上一篇:在零售巨头纷纷布局下沉市场的当下,传统中小型零售业的出路到底在哪?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