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收藏者对喜欢的文物,常常娓娓道来,会让听的人入迷为什么?他们是有文化的人么?
的人,收藏者,文物收藏者对喜欢的文物,常常娓娓道来,会让听的人入迷为什么?他们是有文化的人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汝窑癸口双夔龙耳瓶
皇帝赐给李师师的东西,皇宫里的官署尚食局也送来了尚食局专用的花瓶(汝瓷器也是皇家专用的瓷器)。因时值三月,杏花盛放,花瓶也可以插上杏花哦。下面再看看这一件:
宋官窑双夔龙四足香炉
宋(古)代人一般在赏琴、弹琴和听琴时一般要烧一柱香,饮一杯酒或茶。宋徽宗命李师师鼓其所赐蛇跗琴,为弄《梅花三叠》时\"帝衔杯饮听\"(这里没有说饮酒还是饮茶)。尚食局送来香炉也正好派上用场哦。
以上故事参考唐宋传奇故事。你听后,哦,是看后会入迷吗?你能想象到宋徽宗与李师师两人的场景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收藏者对喜欢的文物,常常娓娓道来,会让听的人入迷为什么?他们是有文化的人么?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回到话题上来。
收藏者对喜欢的文物,常常娓娓道来,会让听的人入迷为什么?他们是有文化的人么?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可以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所以一个人到底有没有文化与学历无关,却与履历、经历有关,更与其人生成就有关。
至于说“收藏者对喜欢的文物,常常娓娓道来,会让听的人入迷”,那是因为收藏者对自己喜欢的文物、古董或古玩有着特殊的关注、关爱与研究,所以他们能够用饱含深情地话语,选择最佳的角度,来讲述其历史沿革、真伪辨识、传承故事等等趣闻、趣事,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能够如此做的人当然应该属于“有文化的人”,因为他们既有物质财富,更富于精神财富,无论从哪个范畴和意义上来说,都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有文化的人,难道不是吗?
上几件古董图片,以证上言,以饷同道。
北宋官窑鼎盛期神级臻品天青釉四云足椭圆水仙盆。
北宋汝窑鼎盛期张公巷窑神级臻品天青釉五圆支钉弦纹三足奁。
北宋早期哥窑神圣之品百积碎鱼子纹双耳小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作为能称之为收藏者本身,对这一文物,定是经过深入分析研究(来源,历史文化等知识),认定是真的,他才会喜欢,否则就谈不上喜欢。而他讲出来的是有根据有资料证实的,深入实际的东西,才能使人们听起来有道理,有可信度,于至于入迷(当然很多夸夸奇谈,讲出来的不合实际只是表面的东西,那怕讲得再多,再夸张,也不能使人入迷)。当然要研究历史文化,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是不可能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所谓术业有专攻,收藏爱好者比较容易入迷,和投入,了解的多了,所以交流起来侃侃而谈。其实每个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或专注的领域都是如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要我说,那他是一个有知识的人,我觉得文化跟知识从来不画等号!知识人人可以学,人也可以很有知识但是没文化,在我看来文化是一种传承,一种风骨,一种品格的体现。我们的老一辈,打仗流血,很多人不识字,他们只是没知识,但是他们身上传承了我们的文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朋友很高兴认识你。
收藏者对喜欢的文物,是能说其所以然来,可收藏者是不会收藏购买文物的,就算侥幸遇到文物也会上交给国家的,这些文物法上都有规定的。收藏者收藏的大多是古董古玩,不会去碰文物的,因为他们懂的多,见的多,比我们一般人认的多,所以才会让你感觉他们都有学问的样子,不论他们是不是有学问,都不会收藏买卖文物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