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拥有"兵仙"之名的韩信,为何不反刘邦?是不敢还是不想?
韩信,刘邦,项羽拥有"兵仙"之名的韩信,为何不反刘邦?是不敢还是不想?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不想,有三个原因,一是韩信不懂得人性的善变;二是韩信坚持着知恩图报的善念;三是韩信没有“当皇帝”的野心。
其实韩信不是一辈子都没反刘邦,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他反了。
韩信自从项羽兵败消亡之后,一直过得很郁闷,刘邦伤他的心也是够够的,从齐王改封楚王,又降到淮阴侯,刘邦将他玩弄于股掌之间。后来,韩信终于醒悟,自己一直忠心以待的汉王,其实一点也不相信自己,自己功高盖世,本以为可以安享富贵,谁知竟落得如此境遇,他越想越憋屈,于是和封为钜鹿郡守的陈豨约定,如果陈豨在外举兵造反,韩信就在京城响应,里应外合共反刘邦。汉十年,陈豨果然起兵反叛,刘邦亲率大军前去平叛,韩信在京城准备假传诏书,赦免在官府服劳役的罪人和奴隶,发动他们袭击吕后、太子。然而,被吕后得知,于是吕后和萧何合谋杀死了韩信,一代“兵仙”带着不甘和遗憾离开了人世。
所以,我们今天说的是当韩信贵为“齐王”时,手握重兵,实力犹在刘邦、项羽之上时,为何不反刘邦。
一、韩信不懂得人性的善变。
在韩信完全收复整片北方地区,并打败楚军龙且二十万大军以后,刘邦催促他发兵帮助自己攻打项羽,他的谋士蒯通多次劝他按兵不动,对于刘邦和项羽,两不相帮,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凭着齐、燕、赵的地盘和强大的军队,内修德政、外抚诸侯,等待时机,一统天下。这简直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如出一辙。
韩信听后,就说汉王待我有如手足之情,我怎么能为了利益而背叛义气呢?
蒯通知道韩信重情重义,但是如此乱世,哪个不是靠杀人、靠抢夺发迹的,人性在利益面前显得多么脆弱和不堪一击,蒯通估计也想不明白,韩信有通天的军事才能,为什么不懂得乱世寡情的道理,于是,就举例子、讲道理,说了张耳及陈馀身为磕头兄弟而自相残杀的事,说了文种、范蠡辅助勾践而后落得一死一逃的事,一个是身边事,一个是先秦时期的事,意思是说,你和刘邦的关系,根本比不上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你功高压主,如果继续跟随刘邦,不会有好下场的,但是韩信就是听不进去,他总觉得自己忠心耿耿,而且功劳巨大,刘邦不会对自己怎么样的,他的想法和秦朝的李斯一样,都仗着自己有不朽的功劳,觉得有底气,有信心,哪里知道帝王的心思。蒯通一气之下就假装疯子做巫师去了。
二、韩信坚持着知恩图报的善念。
这跟韩信的出身和经历有很大关系,韩信出身贫寒,又不会经商谋生,经常到别人家蹭饭,人家都讨厌他,他曾经到一个亭长家里蹭饭,搞得人家没办法,躲在床上把饭吃了,到了饭点,韩信去蹭饭时,人家早吃完了,韩信知道后,非常生气,就断绝了和亭长的来往。
穷困潦倒的韩信万般无奈之下,只能自力更生跑去钓鱼为生,谁曾想鱼也欺负他,韩信连根毛也钓不着,幸亏有一个以漂洗丝絮为生的大娘可怜韩信,赞助了他几团饭,才没饿死。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后,投到项梁麾下,没有得到重用。项梁死后,又投到项羽手下,项羽也不重视他,他献的计策项羽都不采纳。
韩信一直不得志,郁闷不已,见项羽根本不拿他当回事,又投效刘邦,虽然刘邦一开始不重视他,觉得他没有什么才能,但是,刘邦身边有明白人,在萧何的不断举荐之下,韩信终获刘邦重用,任他为大将军,从此,韩信的一生就此改变,他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再加上刘邦有超强的笼络人才的手段,对他非常照顾,韩信一直心存感恩。
韩信打下燕、赵、齐以后,项羽的谋士武涉和上文所说的蒯通都曾劝他自立为王,当然,两人的目的不同。但是,韩信的回答都是一样,韩信说,汉王待我十分恩厚,把他的车子给我坐、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饭食给我吃,我怎么能唯利是图而违背正义呢。
刘邦对韩信一是有知遇之恩,二是有厚待之恩。而韩信是个有恩必报的人,韩信后来被刘邦改封楚王时,重金赏赐了对他有赐饭之恩的大娘,赏赐了经常在人家蹭饭的亭长,可见,韩信真的是个知恩图报、重情重义的人,如此乱世竟然能够保持着赤子之心,不知道是该为他悲哀还是该为他点赞。
三、韩信根本没有当皇帝的野心。
韩信在收复燕、赵、齐的过程中,每打一场打仗都要跟刘邦汇报一下,而且刘邦经常要他派兵相助自己攻打项羽,有一次还亲自跑来,把韩信的兵带走,而韩信毫无怨言,一直听从刘邦调遣。凭着他高超的军事才能继续攻城略地,在武涉和蒯通劝他自立为王时,他也不太愿意,后来,打败龙且的二十万大军后,才向刘邦申请做“代理齐王”,而且,他的最高理想也就是当“王”了,他根本没想过当“皇帝”,如果他有雄心壮志一统天下,他就会毫不犹豫地采纳蒯通的建议,先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而后相机而动。以他的才能,统一天下,自己当皇帝机会是很大的,成功几率也是很高的,他之所以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根本没想过要当皇帝,他没有这个雄心壮志。
综上所述,韩信没有反刘邦,主要是因为韩信虽有强大的军事才能,但是他没有揣摩人性的能力,他保持着心中的善念,一心想要知恩图报,根本没有想跟刘邦争天下,可惜,刘邦不会这么想、吕后不会这么想,在权力和利益面前,重情重义显得那么脆弱不堪和滑稽可笑,韩信最终惨死,连自己的三族都被吕后尽灭,韩信临死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策,竟然被妇人小子所欺负,这岂不是天意吗?”
我只能感慨地说,多么痛的领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韩信的性格 他还是属于忠义的一类人,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
2、能力 韩信本人也说,他点兵多多宜善,但刘邦善于将将(统领大将),自己只善于将兵。
3、刘邦在用人上还是挺有能力的,他懂得拉拢下属,这也许也是韩信不反的一大原因。
4、局势还不够明朗,虽可以三分天下,但三分后谁是最后的胜者还未知,并且从灭秦到楚汉之争,打了多年的仗,在即将看到的胜利曙光面前,人人都会厌倦打仗。韩信优柔寡断了一下。
5、中国的封建文化思想 忠是古代社会所提倡的,《诗经》说:“岂日无衣?与子同袍。”意思是: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和你共一件袍子。刘邦给了韩信飞黄腾达,韩信感恩戴德,报恩的思想也是不反一大原因。当年韩信潦倒时一个给他饭吃的老妇人尚且要报答,更何况刘邦。
上一篇:自古红颜多薄命,但是一个朝代的兴亡,真的能怨到小女子身上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