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从《水浒传》看当时中国人的人性?
梁山,人性,水浒传怎样从《水浒传》看当时中国人的人性?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性问题,是一个非常哲学化的问题,或者说它是哲学中的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但是,这并不表明只有哲学家才面对这个问题,事实上,人性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要面对的,甚至是随时随地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生活时时在挑战我们的人性,考验我们的人性,我们每个人都要主动和被动的拷问自己的人性。
人性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状况,《水浒传》古往今来的很多思想家们发表过不同的看法。比如说有人说宋江人性恶,有人说宋江人性善。也有人说人性没有善恶,甚至有的说人性并不一致,有的人人性善,有的人人性恶。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对人性问题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伦理学体系,在这个伦理学基础上,我们又建立了一套人类的政治制度,所以,人性问题事实上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甚至还变成了一个制度问题。
水浒这部小说,从开始到结束,都说明了一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比如说武松,他以打虎出场,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染狮子楼,大闹十字坡,直到最高潮擒了方腊,何等盖世英雄啊!黑格尔曾经讲过一句很好的话,他说当人们说人性善的时候,人们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是人们不要忘了,当人们说人性恶的时候,可能是说出了一种更加伟大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并没有说,说人性善和说人性恶是说出一种“事实”,而是说出了一种“思想”,黑格尔可能在给我们暗示:我们说人性善也好,说人性恶也好,我们说的都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种价值:对人性善恶的理解和信念能够给我们带来制度建设这方面的基础性的思考。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主流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是善的,中国古代的一个启蒙读物《三字经》,开头的两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的这一种认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一个民族的选择。这种观点来自于什么人?来自于孟子。
在孟子之前,孔子并没有对人性的善恶做出一个非常明确的判断。孔子对人性问题非常谨慎,基本上他是不跟别人谈这样的话题的。他的一个非常密切的学生,子贡,就曾经抱怨,老师孔子谈人性问题的时候,他基本上没有在旁边听的资格。我想,假如子贡这样一个高端的学生,都没有机会听孔子谈人性问题,那么能够听孔子谈人性问题大概只有一个颜回。可惜的是颜回在孔子去世之前就死了,所以孔子关于人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我们今天真的是不得而知。孔子是一个朴实的人,对于一个无法证实的问题他肯定倾向于沉默,但问题更可能在于,孔子认识到人性问题最终不是一个科学问题,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人性问题最终是一个伦理学问题,不仅涉及到人类的德性,还涉及到人类的制度,它最终是一个价值问题。所以,作为一个教育家,一个对人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性非常明了的思想家,孔子深知“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于是,他对人性问题讳莫如深,捂紧盖子,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关于人性问题,孔子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至关重要的观点。《三字经》在紧接着开头两句的“人之初,性本善”之后,第三句第四句就是“性相近,习相远”,这是记载在《论语》中的孔子关于人性问题的难得的表述。有意思的是,孔子并没有给人性定性,他没有谈人性的善恶问题,他谈的是另外一个问题,而这,或许是我们在讨论人性问题时必须坚持的前提:人的本性是相同或者是相近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底线。
水浒传讲的都是逼上梁山,事实上演绎的都是人性丑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中最豪放最率性的一部著作。108位顶天立地的好男儿义薄云天,齐聚梁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便是他们洒脱无羁的生活写照。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圣地,那就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有道是人生如同一场修行,从来就没有容易两字,尤其是在北宋末年,皇帝昏庸无能,奸臣当道,政治生态十分恶劣,百姓生存维艰,“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致使忠良之士纷纷以这种方式走上了与朝廷与官权的抗争之路,也是他们对自由的一场朝圣。
108位梁山好汉心怀憧憬,只想做挣脱现实桎梏的自由人。梁山,便是他们心中的世外桃源,也只有梁山才能成就他们对自由的梦想。他们齐聚在此,忠义乾坤,肝胆相照。然而欢乐总是短暂的,这里并非一片永远可以逃离现世的乐土。
人都是生而孤独的,无论以怎样的方式追求自我,但终归都是渴望自我价值得到世人的认同,也渴望找到心灵的最后归宿。梁上好汉们注定无法摆脱现实的羁绊,最终逃离不了现实社会这个大牢笼,不得不回到俗世纷争中去,这也是他们无法摆脱的宿命。
可悲的是梁山好汉之首领宋江,骨子里以为只有走入朝廷纲常方为正道,以为只有让弟兄们最后归顺朝廷,进入体制内,报效朝廷名留史册,以为这才是弟兄们唯一一条 “正确”出路。
宋江并不像其他归隐于梁山的人,保家卫国,光宗耀祖的儒家思想在宋江身上根深蒂固。宋江骨子里对朝廷有种顶礼膜拜,他造反并不是为了与朝廷彻底决裂,而是为了引起朝廷的注意,为了更好地再次回归仕途。正是因为宋江的士大夫理想主义使然,他高估了朝廷仕途中人的信义,高估了人性,裹挟着自己的这帮兄弟走上了招安这条不归路,终究摆脱不了一介儒生的悲剧宿命。
而这些与宋江生死相托的兄弟们,忠义当先,忠义便是他们存立于世的底色。明知前路是悬崖是绝路,仍是孤勇向前,追随宋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这条惨烈的人生归途。
从《水浒传》看当时中国人的人性,他们一个个勇敢而自由,面对苦难豪放豁达,面对兄弟生死相随。他们敢于挣脱现实的镣铐,他们身上所秉持的勇敢韧劲和忠义乾坤是我们中华名族的性格底色。这些自由意志,毅然独立的灵魂,都值得今天的我们以最大的敬意去尊重。
上一篇:面对五花八门的棉种我们怎样才能挑到一个好的棉花种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