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
的人,也是,宾客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崔琰,曹操帐下谋士。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对他也很敬畏。后来他介入了曹家立世子的权位之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崔琰在给杨训的书信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曹操认为此句有不逊之意,因而将崔琰下狱,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赐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崔琰,曹操帐下谋士。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对他也很敬畏。后来他介入了曹家立世子的权位之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崔琰在给杨训的书信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曹操认为此句有不逊之意,因而将崔琰下狱,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赐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崔琰是三国时期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名士,初时在袁绍处卖力,但在曹操攻下邺城后,崔琰的一番话(现在天下分崩,生灵涂炭,王师到处不先询问风俗,不先关心民众疾苦,安抚百姓,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得了多少好处,有多少粮食,军队等,这难道是百姓寄希望于明公的吗?)令曹操肃然起敬,曹操非常敬佩崔琰的德行操守,所以决定重用崔琰,但最后却因一封信被曹操冤杀,可悲可叹!
事情的起因是曹操做了魏王,当时一个叫杨训的人写了一封奏章给皇帝,对曹操尽是歌功颂德之说,大拍了曹操的马屁,这就引起了朝廷大臣们的注意,说杨训这个人是个马屁精,朝廷怎麽会选拔这个人做官呢?进而牵扯到了崔琰的身上,因为就是崔琰提拔的杨训。既然崔琰知道了这件事情,就问杨训把奏章拿来看看,想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崔琰看完后回了一封信,原文是:「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之。」没想到就是因为这句话,崔琰惹上了杀身之祸。
要知道崔琰一直以正直著称,作风非常正派,在选拔官员的时候更是出于公心,唯才是举,要求德才兼备,受到朝廷上下的一片称赞,曹操对其也是敬佩有加。在一次匈奴使者来访的时候,还让崔琰冒充自己接待使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被曹操以「腹诽心谤」的罪名杀了,就因为一句「时乎时乎,会当有变之。」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是会有所变化的。当时崔琰说这句话是给杨训的回信,意思应该是对杨训说你上表歌颂曹操的功德,这个事情是可以的,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也会有所变化。这个情况崔琰没有明说,这就给了小人以可乘之机。崔琰所说的情况应该是当时杨训受到众人的批判,但以后人们是会理解的。但被小人告到曹操那却是另外一种理解,那就是崔琰不看好曹操,曹操虽然现在称王,但以后还不知道怎么样呢?所以曹操看到后大怒,就判处了崔琰「发刑输徒」之罪,就是剃掉头发去做苦工。
虽然被判了刑,但崔琰并没有愤怒或是抱怨什么的,也没有去解释自己所说的话,表现的很是坦然,三天后曹操问崔琰怎么样了,有人告诉他崔琰并没有丝毫的怨言,神色自若,没有任何不妥。曹操这时候就说崔琰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还要我亲自动手吗?这句话传到崔琰那裡,崔琰明白了曹操的意思,自杀了。
就因为这么一句话,那么崔琰当时为什么不解释呢?史料记载叫「恃旧不虔」,也就是说仗着是老朋友,所以表现的不够尊敬虔诚。但崔琰是什么样的人?正人君子,道德高尚,一生坦坦荡荡,知道自己为人的不用解释,不知道自己为人的去解释了也是白解释。曹操肯定是知道崔琰的为人,但还是没放过崔琰,显然也知道自己想要称王称帝,崔琰是横在自己面前的一道坎。崔琰显然也知道曹操的想法,知道曹操不会放过自己,所以没说什么就自杀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历史有定论,曹操是生性多疑之人,曹操杀崔琰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首先杀崔琰起因是崔琰卷入了夺嫡之战,而且还有违曹操的命令。曹操本来是让朝臣秘密发表看法,但崔琰却光明正大支持曹丕,这种明显有违曹操命令,挑战曹操威严的事情,是肯定会惹曹操不高兴的。不过当时曹操没有发作,而是后来因为崔琰说了句“是乎是乎,会当有变时。”此话的确是不当。然后这句话由丁仪之口传到曹操耳朵里,丁仪是个小人,也是曹植一党的人,再迫害崔琰毛玠两人上费里不少力(是时西曹掾沛过于仪用事,之获罪,仪有力焉)。曹操听了丁仪的告状后,就对崔琰不满,再加上当时是敏感时期(曹操称王),所以就把崔琰打小牢狱。
不过这时候曹操还没写小定决心杀崔琰,真正害死崔琰的则是崔琰下狱之后的场景和表现。据史书记载(於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日:“琰虽见刑,而通并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
崔琰下狱后一点没有认罪悔改之意,而且还像往常一样和宾客接触,曹操派人巡视得知这些情况,更加愤怒于是赐死崔琰。
崔琰此人说话不分场所情商低。如曹操在得到翼州厚,当着很多宾客的面对崔琰说了这样一番话: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其实这话的意思很简单,也没有多少特殊的含义,但是崔琰的回答使得曹操“改容谢之”,而且把在场的宾客吓的“皆伏失色”:
今天下分崩,九州岛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起其涂炭,而校级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周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上一篇:自己开了个小店,想弄个财务管理系统,成本不高的,有什么推荐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