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
的人,也是,宾客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不就有人却报告说崔琰这封信是傲世不满怨恨咒骂,曹操听说后很生气的说:“谚语说‘不过生了个女儿罢了’。“会有变的时候“,意思就是对上很不恭顺。”
于是曹操罚崔琰为徒隶,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谈表情一点也没有屈服的意思,人家崔琰本没有错,崔琰也不急着去表白自己的意思,正所谓“清者自清”。
曹操最终杀了这个清白无辜的正人君子崔琰
《三国志记载》崔琰之死
前所白琰者又复白之云:“琰为徒,虬须直视,心似不平。”时太祖亦以为然,遂欲杀之。
一个是不愿自证清白的正人君子,一个是多疑猜忌的上司,这就样,曹操不得不下令处死崔琰,崔琰在牢狱之中,得知曹操的真实想法后,就在大牢里自杀了,这里并不是畏罪自杀。崔琰并没有罪,只是有不怀好意之人借着“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这一句歪曲了意思,认为崔琰是对曹操甚至曹魏大不敬,所以曹操才会有杀心。
结语:史书已有定论,曹操多疑好杀,凡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人,如孔融、许攸、娄圭等,都曾仗着自己是曹操的老朋友,有所不恭敬被诛杀。而崔琰最被世人所痛惜,至今为他抱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崔琰[yǎn]的冤死连陈寿都为其叫屈,在他的《三国志》中就写道“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而其根源竟是一起“文字狱”。
崔琰其人
崔琰,东汉末年名士,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故城县)人,是个大帅哥,个子高高的,说起话来声音洪亮,而且眉清目朗,还有四尺长须,甚有威严,能文能武,性格耿直。
最初,崔琰投袁绍,但不满袁军军纪涣散,后官渡之战后,袁绍两个儿子袁谭、袁尚都争着抢着想要崔琰,不过崔炎已经不愿再为袁氏服务了,他还差点因此而死,幸得陈琳等人求情,才免于一死。
205年,崔琰开始为曹操做事,任别驾从事,后又升任东曹,曹操升魏公后,封其为尚书,颇为重视。由于崔琰为人耿直,多次直谏曹操、曹丕父子,连曹操都对他有几分敬畏。
崔琰之死
说起崔琰的死,真的挺冤的。
崔琰曾经推荐过一个叫杨训的,他的评语是虽然才能不足,但是为人清廉贞洁,遵守正道,曹操深知崔琰为人,自然也就用了杨训了。
216年,曹操升魏王,这个杨训就上表称赞曹操,颇有些趋炎附势的架势,此举还让崔琰背了黑锅,说他不识人,推举错了人。于是,崔琰就找杨训把他上表的那个表文拿过来看了一遍,然后就给杨训写了一封回信,信中有说:“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问题就出在这个“耳”字上了。
崔琰的本意是讽刺那些讥讽杨训之人,意思是“读表文,不过是做好事情而已,时间能证明一切”,结果,曹操却认为这个“耳”不是好词,而且还说“会当有变时”,是不是还在咒他曹操?结果,曹操竟因此把崔琰给罚为徒隶,做苦工。后来,曹操又派人去看崔琰有没有悔意,可崔琰又不觉得自己有错,怎么可能有悔意,他的性格也不允许他屈服。
曹操得知后大怒,便下令将崔琰处死了。
崔琰就这样,因为一封回信,几个随意写的字,丢掉了性命,当真如“文字狱”一般,岂不冤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曹操为什么要死崔琰?如果了解崔琰在当时社会背景和其所作所为就清楚了。
崔琰,字季珪,河北故城人,生年不详,死于公元216年。崔琰出身河北士族之家,是东汉未年比较有名气的读书人。
崔琰早年在袁绍手下做官,曹操灭袁绍后投曹操,被曹操封个不大不小管人事的官职。后来曹操为什么杀了崔琰呢?
崔琰和曹操的政治立场不同
崔琰的政治立场代表着士族,土豪,门阀阶层,是这个阶层利益代言人。所以崔琰无论是在袁绍手做官还是在曹操手下做官,崔琰都全心全意地去维护他们这个阶层的利益。
曹操的政治立场和抱负是崔琰不能相比的,曹操知道东汉未年黄巾军起义,是士族豪门土地间并造成的,是士族豪门和贪婪的朝廷官员造成的,是士族豪门巧取豪夺使民不聊生才造成的农民起义。
当时军阀割据,天下大乱,曹操在天下未定忙着平征大小军阀时期,还能容忍崔琰,孔融这些所谓的名士,用他们来为自己的事业服务。
当天下出现三足鼎立之时,曹操基本上平定了北方,曹操年龄老了,当为立曹丕还是曹植为接班人伤脑筋时,崔琰力挺曹丕为接班人。
崔琰为什么力挺曹丕,那是因为崔琰大部分时间在曹丕手下做事,了解曹丕心向士族豪门,可以去维护士族豪门利益的统治者。曹丕果然不负崔琰所代表的士族豪门的期望,曹操死后终止打压士族豪门的行动,最终以司马懿家族为代表的士族豪门取代曹魏政权,为以后天下再次大乱埋下祸根。
曹操非常明白崔琰所代表的士族豪门的本性,了解在自己死后崔琰会不遗余力去扩大士族豪门的利益,所以在崔琰犯错误时,借口杀了崔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崔琰是我国古代赫赫有名的清河崔氏的祖先之一,东汉末年,崔琰、崔林兄弟位居曹操手下,从而使得清河崔氏晋升为顶级门阀士族,从此将清河崔氏带入鼎盛时期。
易中天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崔琰:
崔琰是三国时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又有远见卓识,仪表堂堂,凛然于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气所慑服。崔琰之死,是当时最大的冤案。崔琰用死证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证明自己是奸雄。
上一篇:自己开了个小店,想弄个财务管理系统,成本不高的,有什么推荐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