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
的人,也是,宾客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崔琰的举动其实有那么一点让曹操下不来台的意思了。当然,也许他根本就是老脾气犯了,又要这样凸显自己的忠贞与正直 。但是法理不外人情,像崔琰这样的脾气,真是已经有些虚伪造作了,真是为了名声啥都敢干。于是就有了开头的文字狱,曹操就觉得这个人是要跟自己做对,早看不顺眼了,顺手杀掉得了。
三,曹操杀崔琰之我见。
虽然崔琰确实死的冤枉,但我个人的认为,崔琰是自己找死。换做我们是曹操的话,估计也受不了他。一个人太过于表现自己的高尚那就容易给人留下伪君子的感觉。像崔琰这种不管场合和时间都在端着一些大道理的人,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君子剑岳不群,真是令人讨厌。在现实生活中,特别在一些大单位里,崔琰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些人为了在大领导面前显示自己,往往是拿其他的同事来衬托自己。有些还会哪一些假大空的道理和领导争论,说半天都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这类人就喜欢讲,表达的意思就是你看我多么忠心于你,我多么的有大局观念。而别人只会溜须拍马。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这种人大家都会表面上尊敬他,其实内心很排斥。崔琰拿性命要保证曹丕做世子,可是被杀的时候曹丕啥态度也不表示,可见他在人情事故方面有多糟糕,崔琰这种沽名卖直的性格害死了自己。所以他死的还真不冤枉。曹雪芹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其实是至理名言。一个人为了显摆自己而不顾大家的感觉的话,就真的是在坑自己了。崔琰就是一个拼命把自己粉饰成圣人的虚伪之人,却一不小心让自己阴沟里翻船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沽名钓誉的人,可是令人恐惧的很呀。
总结:
曹操杀崔琰,虽然理由有些牵强附会,是通过文字狱这种手段杀掉的。但也可以看出曹操平时对他有多深的怨恨,与其说是觉得崔琰不尊敬自己,不如说是厌恶这类假道学的可恨更合适些。毕竟崔琰这种性格的人在谁身边,谁都容易憋火。还是老话说的好啊,不怕真小人,就怕伪君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曹操在得到冀州后,当着很多宾客的面对崔琰说了这样一番话: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这话的意思很简单,也没有多少特殊的含义)(昨天核查户籍,可以得到三十万人口,所以称为大州),但是崔琰的回答不但使得曹操“改容谢之”,而且把在场的宾客吓的“皆伏失色”。“今天下分崩,九州岛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这话被后来的元人胡三省注意到了。胡三省还特别提到:此(曹)操之所以重崔琰,而亦不能不害崔琰也。按照胡三省的说法,从这一刻开始,曹操就开始同崔琰心生芥蒂,为以后的崔琰被杀埋下了伏笔。2、崔琰被杀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介入了曹家的立世子的权位之争。总所周知,曹操是最忌讳别人插手其“家事”的。
注:人物简介:崔琰(163-216年),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东汉末年名士,司空崔林的从兄,曹操帐下谋士。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对他也很敬畏。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崔琰在给杨训的书信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曹操认为此句有不逊之意,因而将崔琰下狱,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赐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曹操杀崔琰,只是曹操杀害的众多谋士之一,如被杀的名士祢衡、孔融、杨修、筍彧等。曹操有句名言,叫作“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也许就是曹操一生为人处事的心理特征和真实写照。
崔琰,东汉名士(公元163——216年),河北清河县人,性情清白孤傲,威望颇高,曹操帐下谋士,甚得曹操重用。曹操任丞相后,任崔为东曹掾一职(分管人事)。曹称魏王时,被擢升为尚书。
这样一位重臣、宠臣,最后落的被曹操赐死的下场,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崔琰之死,历史上历来争论颇多。但有两件事令曹操相当不爽,必欲置其死地而后快。
曹操晚年,三国势力势均力敌,战略上处于相持阶段,曹操有生之年,一统天下的夙愿仍然遥不可及,立“储”之事已迫在眉睫。在曹操二十几个儿子当中,看上眼的也就是曹丕与曹植。两人定谁?举棋不定。于是,曹操想私自征寻一下五位宠臣的意见,但崔琰却采用“露板答曰”的方式,公开挺曹丕,令兄弟俩也公开争嗣,让曹操十分被动,尽管也表示了赞同,内心则对崔琰的做法十分厌恶。
崔琰是士大夫集团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人气颇高。曹操自封魏王,崔琰对这种僭越行为十分不满,他在给赞成曹操称王的门生杨训的信中,怒气冲冲的说,“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曹操知道后,勃然大怒,“太祖以为琰腹诽心谤,乃收付狱。”
但,这位老先生还是不识好歹,关押期间,仍“通宾客,门若市人”,与不满曹操称王的士大夫阶层常常相聚,发发牢骚。曹操闻之,“忿然曰:“崔琰必欲使孤行刀锯乎!”吏以是教告琰,琰谢吏曰:“我殊不宜,不知公意至此也!”遂自杀。
崔琰之死,固然是一桩文字狱,也与其秉性分不开。但,也绝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恩恩怨怨所了结。曹操如果真的是忌贤忌能,也不会网罗天下英才,开创三国鼎立之局面。其背后的动因,也是杀鸡儆猴,沉重地打击了以崔琰为代表的冀州势力,为维护曹氏集团的统治与发展,清除了一个隐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自己开了个小店,想弄个财务管理系统,成本不高的,有什么推荐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