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写出“粒粒皆辛苦”的诗人李绅,最后为何成了祸害百姓的贪官?
他的,百姓,的人写出“粒粒皆辛苦”的诗人李绅,最后为何成了祸害百姓的贪官?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到元和初年时,李绅高中进士。李绅最初被安排在国子监任职,但他不愿担在国子监为官,便离职去了南方。回到南方的李绅,曾在李锜处做掌书记官。李锜准备谋反时,曾逼李绅写蒙蔽朝廷的奏疏,李绅则执意不肯,被关进了监狱。
李锜被朝廷处决后,李绅被释放。到唐穆宗时,李绅开始被重用,进京出任右拾遗、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并称为“三俊才”。经过多年磨砺,李绅官至中书舍人,成了朝中的高官。
李绅这个人很耿直,牛李党争时期,李绅和韩愈闹得很僵,有时甚至相互指责。最终,李绅、韩愈都一度被免职,而李绅则被派去做了江西观察史。此后,李绅在地方上屡次调动,很有政绩。到唐武宗时,李绅又被调回京城,出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等职,被封为赵郡公。
历史上的李绅,是个很严厉的官员,但这对于治理地方上的泼皮无赖,还是非常见效的。比如,李绅出任河南府尹期间,当地有许多无事生非的无赖,不时地欺压乡邻。而李绅则严格惩治,让社会归于平静。正史中为了称赞李绅,还特意强调,当地大旱时,连蝗虫都躲着李绅的辖境。
原本这样的一位正值官员,有着悯农思想的一代文人,竟被一些人描绘成了祸害百姓的贪官污吏,这倒也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实例说明了两个道理——第一人无完人,第二人是会变的。
从人无完人的角度去看,一个人能写出好诗,不等于能做好官。
比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都能写出好诗,也都曾做过小小的小官,但不能继续靠业绩逐步得到提升、重用,剔除当时官场各种问题外,也说明他们做官的实际能力、业绩上还不够突出,至少没有他们写诗的水平和能力那么优秀。
所以,虽然李杜写诗是人才,也有愿为百姓做事的善良愿望,但如果真重用他们去做大事,恐怕只能毁了他们的清名。
~~~~~~~~~~~~~~~~~~~~~~~~~~~~~~~~~~~~~~~~~~~~~~~~~~
其次,人是会变的。
比如,今天是五四,当年五四运动时,张国焘也曾是运动中的积极分子、显现出领袖气质。一直到后来的建党、北伐、国内土地革命等期间,都靠其能力做出过很多贡献,也取得了很大的业绩。
但其行为表现,从长征中与中央闹独立、再到延安后的各种宗派行为和封建意识,都是导致其最终沦为革命的叛徒的原因。
可见,一个曾经卓越的革命者,尚能出现这种反转式的变化,那么李绅这样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出现实际行为与代表作内涵的发差就不足为奇了。
~~~~~~~~~~~~~~~~~~~~~~~~~~~~~~~~~~~~~~~~~~~~~~~~~~~
李绅这首诗,出名至于质朴却揭示深刻道理,这说明其能感受到农民的辛苦;另一个出名的原因式李绅做此诗时的年纪(6岁),属于神童性质的神来之笔。
恰恰是因为当时的李绅生活条件、环境并不优裕(随母漂泊),其心灵尚未受到不良习俗的污染,所以才能感受到农民的疾苦、领悟到其中的道理。
~~~~~~~~~~~~~~~~~~~~~~~~~~~~~~~~~~~~~~~~~~~~~~~~~~~~~~
而随着李绅长大、其生活环境的改善,其能体验到民间疾苦的那种环境消失了,心胸狭隘等不良人性之恶被放大了,其行为变化成为人不齿也就是自然结果了。
~~~~~~~~~~~~~~~~~~~~~~~~~~~~~~~~~~~~~~~~~~~~~~~~~~~~~
李绅的这种变化,对现代人的借鉴意义在于,首先不要用简单的模式去看人、看事,一个好人也可能偶尔做出坏事,一件好事也可能无意伤害到某个人;
其次是要发展的眼光去看人、看事,一个人现在做的好不等于可以永远无条件的信任他,一件事现在发展的顺利也不能就此撒手放任自流;
再次,是要客观的对待人和事——瑕不掩瑜,客观的评价和接受一个人身上所有好的和不好的方面,不因其不好的一面而放弃好的,也不因好的而宽容不好的。
~~~~~~~~~~~~~~~~~~~~~~~~~~~~~~~~~~~~~~~~~~~~~~~~~~~~~
养成独立思考、客观分析问题的习惯后,看待李绅诗与其人品,就没那么纠结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切因贪婪诱惑,丧失了原则,忘记了初′心,有多少高官在金钱,美色的透惑下,迷失了方向,贪污腐化,最终沦为贪官污吏,成为阶下囚。
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勿贪,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您的问题。
李绅概况
李绅(772-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图:李绅画像
《悯农二首》赏析
《悯农二首》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很多人以为写这样诗作的李绅是一名好官员,一个很善良的人,后来才知道,他竟然是一个祸害百姓的贪官,让人很震惊,怎么会这样呢?这首诗是青年时的李绅,大概是27岁的时候,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悯农二首》,流传甚广,千古传诵,被誉为悯农诗人。写这首诗作的时候,李绅确实是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感同身受的一个好官员。
图:农民在烈日下种田
这个一个好官员是怎么变为祸害百姓的贪官呢?
一是思想蜕化。
前期在儒家“济世”、“利物”思想影响下,李绅抱着强烈的政治热情,刚开始他也是想做一个好官员,造福黎民百姓
上一篇:红头鱼营养怎么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