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什么是素质教育?难道素质教育就是报各种兴趣班吗?
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什么是素质教育?难道素质教育就是报各种兴趣班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未来性
所谓\"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一般说来,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它总是在努力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们在批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时候,往往批评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当前教育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不论是学生抱怨课业负担沉重,还是家长感慨为子女\"择校\"的奔波,不论是人们诟病各种\"补习班\"的畸形发展,还是老师诉苦在升学率面前\"压力山大\"……都反映了全社会共同的呼声--改变应试教育现状,实施素质教育。
为什么素质教育聚焦了这么多人的关注,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
一、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呼唤。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转向创新驱动。只有高度重视和发展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抢占发展主动权和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素质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兴国必先兴学,强国必先强教。当前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发展的质量,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素质教育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
在很多父母心中,子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特别是当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寄托了几代人的希望。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才真正有盼头。
四、素质教育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我国教育发展正处在由全面普及向质量提升跨越的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日益凸显。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推动我国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 。
解决措施
(一)提高校长的思想认识和自身素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对校长和教师素质的要求将更高。校长和教师既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又要在教育手段、方法上有创新和突破,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李岚清副总理说得好:\"一个好校长带一批好教师, 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 在办学过程中, 校长处于管理系统的核心、主导、决策地位。校长的思想、行为和作风在学校工作中影响全局, 校长的教育质量观和价值观, 直接影响教育工作和教师行为。所以, 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对人民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 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公正廉洁的品质、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要按教育规律办事, 领导广大教师在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下, 改进教学方法。校长必须深入到教研组, 深入到课堂, 建立适合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和氛围, 带动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创造出素质教育的好经验、好成果;要不断加强学习, 使自己既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正确的教育思想, 又有管理现代教育的能力和方法。
(二)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素质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教师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教书育人的能力与水平。广大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和师生观。学生千差万别,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他们都处于成长期, 可塑性很强。教师要时刻想到, 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就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 要彻底改变束缚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改革教师以个人好恶要求学生的专制的教学方法;要彻底抛弃题海战、疲劳战等做法。靠加重学生的负担来换取一点点成绩, 是一种最愚笨的办法, 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富于活力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深刻理解和爱护学生, 很多教育家都得出一个共识--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实质就是爱的效应。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 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尤其是对行为表现较差的学生, 要特别耐心和谨慎, 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每个学生只要教育得法都能够成才。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要钻研教学理论, 改进教学方法,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关系对比
与升学率的关系
推行素质教育与提高升学率并不矛盾,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对升学率的促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劳动技能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这四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 均有各自的功能, 不能相互替代, 也不能重此轻彼, 更不能顾此失彼。在\" 应试教育\" 模式下, 学校的教育工作发生了一些偏差, 只偏重\" 智育\" 即\"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只重视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而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些都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质量观的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求, 全国许多地方的实践已经证明, 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般都会得到增强, 表现出思想道德健康、分析思路宽广、知识基础扎实、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品质显著增强的特点, 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西安地区1997 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由于学生的升学压力大, 课业负担重和意志脆弱等原因导致30%的中小学生厌学, 28.5%的中小学生认为活着不如死了好。笔者也在临河市部分学校做了同样的调查, 结果基本相同。一些学生不想学, 甚至不想活。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和主动钻研的精神,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就无从谈起。那种只为少数学生升学而放弃大部分学生升学的教育, 是从根本上违背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和现代教育理念的。
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有的同志认为, 变\" 应试教育\" 为素质教育, 就是放松课堂教学, 增加活动课, 搞一些兴趣小组, 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 发展特长。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但课堂教学始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这一点是丝毫不能动摇的。广大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向45 分钟要质量,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基础知识听懂练会, 达到当堂消化、当堂巩固的目的, 要通过课堂这一主阵地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全面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 为从事其他活动和学习技能打好基础。还有的人认为, 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自由发展, 教师的备、讲、辅、批、考以及学生的作业等常规教学管理不太重要了, 这种看法和做法也是非常错误的。素质教育对学生学习要求更高, 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学习更多的内容, 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如果没有科学严格的管理, 教学成为一盘散沙, 是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