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什么是素质教育?难道素质教育就是报各种兴趣班吗?
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什么是素质教育?难道素质教育就是报各种兴趣班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一个接受全面教育的基础阶段,一般含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指对年轻一代施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为他们未来做人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我国基础教育,一种属于义务教育,指小学、初中阶级的教育;另一种属于非义务教育,指高中阶段的教育,它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级。
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相对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素质教育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1.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这里的\"基础\"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在内的广泛而全面的基础。2. 人的素质是一种\"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总和\"。而素质教育凭借着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优秀文化成果来形成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必然要求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相对保持稳定。3. 人的素质既有相对稳定性,也有时代性。因而要求学校教育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适当吸纳最新科技、文化成果,调整、充实和完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世界多方面的挑战。因为素质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素质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基础教育返璞归真,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已异化为\"应试教育\"。这种异化使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逐步被扭曲,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教学秩序和规范,导致了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或畸形发展。因此,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移是历史赋予的重任。而转移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基础教育回归自身、重新定位、寻求自身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过程。
主要方面
1、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创造性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创造能力培养特别应贯穿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始终,从小培养敢于创新的思想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严重束缚了一代人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
2.、自学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剧增。而在中学阶段,只能选取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保障。
3、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都应该遵循的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每一个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遵守社会公德,完成心理和精神上的进化和成熟,从为生存而生存、自私、野蛮的动物本性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社会公德主要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文明礼貌、敬老爱幼。文明礼貌、敬老爱幼是人的最基本道德。
保护环境、讲究卫生。保护环境、讲究卫生是为人类当前生存和子孙后代生存的道德。
遵纪守法、勤恳敬业。遵纪守法、勤恳敬业是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本贡献。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层次的贡献。
诚实守信、正直向上。诚实守信、正直向上是为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贡献。
4、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科学的世界观必须在不断学习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5、人生观教育: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以天下为已任,从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为最高目标,是科学的人生观。
6、劳动观念教育:人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生存、生活质量,为人类的持续发展而劳动。人必须成为社会生产力、成为劳动力,能创造财富。
7、终生学习教育:21世纪是科技革命的新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可能在学校学好今后走上社会所需的一切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必须在生产实践中根据需要不断学习、充实、完善。因此,每个人还必须把培养自己不断学习、善于学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现代人必须终生学习。
8、审美观念与能力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加强学科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美感,使之形成对各学科的爱好,启发他们学习的最佳动机,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而审美能力也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永久性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
本质
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在教育目的层次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一种规定,这一规定把素质教育与其他种种不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区分开来。
例如,它明确地区分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第一,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在此目标导向下,即使客观上能使部分学生的某些素质获得浅层次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以牺牲其他方面发展为代价的。第二,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甚至不惜将正常儿童扣上\"弱智\"帽子,使其不列入分数统计。第三,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的。
分类
按素质教育的实现范围来分,中国素质教育主要分为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
折个人素质教育
个人素质教育是指学生个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通过改进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素质教育 。而这种学习方式就被称为个人素质教育学习方式。个人素质教育的准确定义是:
1、学生个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尽全力实践素质教育要求形成的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
身处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学生并不是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无能为力,凭借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他们仍然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自己的\"素质教育。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体
由于学生不可避免地身处应试环境,素质教育的实现是不可能十分彻底的,所以个人素质教育必定会含有应试教育的某些因素。比如虽然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但以取得高分为首要目的等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