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您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吗,这个评价客观吗?
阿斗,蜀汉,蜀国您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吗,这个评价客观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而刘禅作为刘备的儿子,多少也会受到诸葛亮之教导,继承父亲之遗愿。可能在刘禅之心里,能保护父亲与诸葛亮在世时保护的那一方百姓之性命,自己的使命也算是完成了。基于这一点来看的话,刘禅在投降时没有过多的抵抗倒是可以理解。
2、至于“乐不思蜀”,可能是刘禅的“活命智慧”
刘禅投降以后被好吃好喝供着,但是这并不是说刘禅就没有危险了。最容易被猜忌的,可不就是那亡国之君吗?有多少亡国之君因为在诗词歌赋中显露出一丝半点的哀怨而被当时掌权人除掉的?
说刘禅亡国以后看到“蜀国之歌舞”依旧吃吃喝喝,无动于衷是痴傻表现?十岁的孩子如果看到自己的家乡毁之一旦尚且会大哭,更何况一个智力健全的成年人?在亡国之后能看到故国之歌舞而无动于衷的,要么是十恶不赦人神共愤的大暴君,要么是心思细腻忍耐力及强的有城府之人。
刘禅在历史上可没留下暴君一名,可见他也没做啥暴虐的事情,那么“乐不思蜀”这一幕,可能并非刘禅不悲,而是他深知这“悲”之结果便意味着死,不仅自己一悲就会死,和他一起投降的蜀国之旧臣怕是也会“死”,没有一定心思和城府的人,哪里能忍得住心底之悲,继而“乐不思蜀”呢?
所以,我认为,刘禅可能并非后人所说的“扶不起的阿斗”,他之所以被后人如此形容,与刘备和诸葛亮的巨大功绩有关,也与他投降后“乐不思蜀”的表现有关。我在这里之所以觉得刘禅可能并非扶不起的阿斗,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刘禅在乎的不是山川大地“姓什么”,他所在乎并守护的,可能便是他父亲和诸葛亮所守护的蜀国百姓,所以他投降得干脆;其次,所谓的“乐不思蜀”,如果排斥他是暴君的可能,那么他此举无疑是“以退为进”之“活命智慧”。
当然,上述为颜小二述哲文的一些拙见,可能并不全面,但也是颜小二的一个思考,可以供大家参考。有不同意见属正常,这里仅仅只是一个推理猜测而已,历史之趣味也在这里,在思考中,我们往往能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话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烂泥扶不上墙,难道刘阿斗真的混的这么惨吗?其实不然,根据史书记载的刘阿斗,他在任期间能积极处理国事,继续维持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面我们就刘阿斗的历史真面目作出剖析。
刘阿斗的生平
刘阿斗的大名叫刘禅,生于207年,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儿子。他的母亲是昭烈皇后甘夫人,刘禅小时候多劫多难,曾多亏赵云相救才幸存于世。在父亲刘备死后,接替蜀汉皇位,立国于蜀地,与曹魏和孙吴政权相周旋。
刘禅在位时表现出了帝王应有的能力,无论是推动治国理政、维系君臣关系还是处理曹魏、孙吴两国关系,刘禅都有独特的方式。诸葛亮曾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魏蜀吴三国君主中执政时间最长
公元220年,曹操的二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建立曹魏;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建立东吴,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这三个国家,曹魏政权存在46年,有5位皇帝,蜀汉政权存在43年,有2位皇帝,东吴政权存在52年,有5位皇帝。
在这三国12位皇帝中,只有刘禅干的时间最长,长达40年时间,他父亲刘备仅掌国三年,就交由刘禅打理蜀汉,直到蜀汉灭亡。如果刘禅昏庸无能,德才俱无,即使有诸葛亮辅佐,也是撑不了多久的。
刘禅的皇位时长,就连精明能干、足智多谋的曹丕都无法匹敌,曹丕身边大臣林立,智囊众多,很多都是曹操留下来的政治遗产,却依然不能改变曹丕短命皇帝的命运,相较于刘禅来说,刘阿斗可幸运多了。
巧妙维系君臣关系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前曾留下遗诏,要诸葛亮视情况辅佐刘禅,如果刘禅无能,就取代他,可诸葛亮一直到去世都在积极辅佐刘禅,为刘禅维护蜀汉江山的稳定。
《三国志·诸葛亮传》曾对此有过明确记载:
……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倾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是刘备的重要谋臣,在蜀汉王朝中影响力甚至比刘禅还要高,刘禅要保住皇位,就必须要处理好与前朝老臣的关系,为此,刘禅甚至放下帝王威严,某种程度上迁就像诸葛亮这类大臣,对他们的重大决策鲜有干预阻止。
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
三年春,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
刘禅刚继位时,是倾向于闭养生息,还百姓安稳生活,而诸葛亮呢,却年年带领重兵在外作战,按照中国帝王的传统心理,大臣拥兵在外往往会引发猜忌,而刘禅并没有把这种担忧表现出来,没有打破处于平衡状态的君臣关系。
因为刘禅明白,朝中很多势力其实都是前朝留下来的,而又以诸葛亮为重,动了诸葛亮自己的大位也将不保,所以刘禅执政初期还是把“顺从”诸葛亮作为稳固朝政的重要因素。
据说,在诸葛亮死后,刘禅竟然连日伤感,不上朝,哭倒在龙床上,这就是刘禅的高明之处,刘禅高调表达对诸葛亮的敬重,来收揽忠于诸葛亮的朝中实力,既能稳定朝纲,又能收权于自己手中。
妥善处理与邻国关系
公元223年,刘禅刚继位时,就想到要保持蜀汉的整体安全,当时蜀汉东有实力庞大的孙权,北有手握重兵的曹魏,如何才能保持自己安全着地呢?弱弱联手以抗强成了最佳方式。
刘禅就派朝中尚书邓芝出使东吴,并与东吴和亲,促使蜀汉和东吴两国联姻和好,这样对蜀汉来说,就只剩下北边的曹魏这一个强敌,相对削弱了威胁蜀汉安全的压力。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
……遣尚书(郎)邓芝固好于吴,吴王孙权与蜀和亲使聘,是岁通好。……
尤其是在最后亡国时,刘禅仍以“乐不思蜀”来保持国家、人民利益最大化。263年,刘禅力排众议,向曹魏投降,并到洛阳安居。有一次曹魏重臣司马昭对话刘禅,并以蜀中名曲助兴,令在场的众多亡国蜀臣伤心泪觉,只有刘禅不以为动,泰然处之,刘禅还回了一句此时如此高兴,怎么会想念一个亡国之地呢?
上一篇:一个同事老是吹嘘他是高级职称,听多了很恶心,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