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世民为什么信任李建成的部下魏征?
魏征,太宗,太子李世民为什么信任李建成的部下魏征?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李世民为什么信任李建成的部下魏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李建成元吉一党死的死降的降,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一见魏征假装非常生气地责问 “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为魏征担忧。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回答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
魏征原在隋朝官员元宝藏帐下为官,后投奔瓦岗,619年随李密归顺李唐,李建成用他为太子洗马,曾建议建成瓦解李世民实力和平定山东,李世民见魏征直言不讳,欣赏他的率直,便赦免他,登基后,封他为尚书左丞,经常在卧榻边召见他询问政事得失。李世民重用魏征,还有另一个原因,当时建成元吉尚有不少死忠流散在外,需要姿态收买人心,河北是李建成平定刘黑闼之地,有不少将士追随他,李建成死后,李世民便派魏征前往河北进行安抚。魏征释放了被押往京城的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仍旧任命官职,见到魏征,河北太子原旧属才相信李世民是真的既往不咎。(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魏征有治国大才,性格又刚直不阿,经常犯颜直谏,以能不能兼听作为明君昏君的判断标准,对一些皇帝乐意做而伤民的事据理力争,搞得太宗一想到他就犯怵,有一次,李世民看天所晴好,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突然想到魏征于是没去。后来魏征问他不是要打猎吗为什么没有出去,太宗说“我原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
君臣虽有小摩擦,还算相得益彰,太宗庆幸自己得到了一位贤才,魏征也欣幸遇到了一位识才的君主,贞观三年,魏征升为“秘书监”、“参预朝政”,居宰相之职,贞观七年,魏征任侍中又加封郑国公。(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一次魏征重病要求辞去宰相职务任散官,太宗对他说,你看到我不对的地方,从来没有不劝谏,我也纳谏如流。黄金埋没在矿里,若遇上高明的冶金匠把它锻炼成器物,就会被人们当作宝贝。因此我把你当做高明的冶炼工匠。你虽然有病,但还不衰老,怎能就想辞职呢?魏征听了,只好作罢。
643年,魏征病逝,李世民非常悲伤地说,贞观之前,跟我平定天下,转战于艰险危难之间,房玄龄的功劳之大是没有人能比得上的。自贞观来,对我竭尽心力,进献忠直之言,安定国家,造福百姓,成就我今天的功业,被天下人所称道的人,就只能推魏征了,即使古代的名臣,也不过如此。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
读史鉴今,欢迎关注南方鹏共同探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算是一种帝皇权术,或者说是一种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
本身来说,唐太宗李世民本身得位不正,他需要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才能巩固皇位。笼络前朝旧臣或是前太子的手下,是必不可少的,以体现自己胸襟宽广,有送人之量。
当然。李世民本身胸襟还是不错的,身为一个帝王,他也知道自己不可能不犯错,这是就需要一个敢犯言直谏的人来提醒自己,防止自己犯错,这时魏征就进入了他的眼中,之后魏征也不负众望,李世明人镜这个角色当的很好,成就历史上有名的模范皇帝和模范臣子。
但是,就是当的太好了,一个人胸襟在广,身为一个领导,手下有个人天天唱反调,是谁也会膈应,日积月累,怨气也就更多了。但是又不能表现出来
虽然在魏征死后,李世民还为其撰写碑文,还上了凌烟阁,但是一段时间之后,魏征尸骨未寒,李世民就变卦了,不仅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儿子的婚事,还砸了魏征的墓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魏征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爱好读书。居来任太子李建成的洗马,对太子一片忠心。他看到李建成的弟弟李世民的势力越来越大,曾劝告李建成,要他尽早除掉李世民,以免日后生祸。但李世民却先发制人,于626年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
李世民是位识才的君主,他早就看中了魏征的人品和才能。因此、他当了皇帝以后;不但对魏征既往不鲁。而且还以礼相待。把他引为心:腹,后来还提拔他做了谏议大夫。君主性格开朗,宽宏大量,臣下必定忠心耿耿。魏征十分感激唐太宗对自己的厚爱,决心效忠太宗,对太宗做到“知无不言”。
626年,唐太宗下令征召未满十八岁男子当兵。魏征坚决认为不能这样做。唐太宗十分生气,严厉责问魏征:“你为什么如此固执地反对我的命令呢?”魏征产肃地回答说:“你的做法好比把河里的水抽干后去捉鱼。这样不但捉不到多少鱼,而且会使得明年再无鱼可捉了。如果叫全国来满十八岁的男子都去当兵,那么今后的租调徭役,由什么人来负担呢?况且兵不在多,关键在于统帅得当,何必拿幼小的人来凑数呢?”唐太宗一想,觉得魏征说得很有道理,便接受了他的意见,撤销了命令。
629年,唐太宗问魏征:“当皇帝的怎样才能明智,怎样就必然昏暗?”魏征说:“各方面的意见都听听,就会明智;要是偏听偏信,就必然会昏暗不明。”唐太宗深感此话有道理。
641年,唐太宗对魏征说:“近来朝廷大臣都不议论朝政了,这是什么康因啊?”魏征答道:“这是因为胆小怕事的人;虽然对你怀有忠心,但因胆小怕你,不去议论;与你平时疏远,关系不近的人,怕你不信任,不愿议论;成天想升官发财的人,怕议论朝政对自己不利,不敢议论。所以都闭国不说朝廷大事,只是成天看你的脸色过日子罢了。”
太宗说:*你说的是真话。我经常在想,臣子批评和规劝皇帝,犹如下油锅、上万山,是很担心招来杀身之祸的。所以忠直的好官员,并不是不想尽自己对皇上的一片忠心,而是为难啊!”唐太宗从巩固其统治出发,能主动地责令、鼓励和引导大臣进谏,所以魏征敢于冒死进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太宗对魏征确也有些畏惧。
上一篇:80后的大叔了,现在因不可抗拒因素面临着重新择业,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