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唐太宗进攻高句丽为何失败?
高句丽,太宗,唐朝唐太宗进攻高句丽为何失败?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李靖画像
4.综上,唐太宗进攻高丽受阻其实是指“安市之战”,这场战役中唐军的确犯了很 多错误导致无法达到攻破城池的既定目标,但也没有韩国人想的那样严重,唐太宗的征高丽战极大的消耗了高句丽的实力,摧毁了高句丽的斗志,消除了在隋朝与高句丽战争中积累起来的自信心,为唐高宗时期彻底铲除高句丽打下了基础。
文\燕山史话
参考文献:
《浅议唐丽安市之战》 刘矩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一役得失论》 刘矩
《唐太宗与高句丽之战跨海战略 》 张晓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唐太宗的东征虽然达到了军事上的胜利,但还是与高句丽未分胜负,战后他还对高句丽实施了持续多年的袭扰,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焚烧夺取的城池,毁坏庄稼,导致高句丽粮食大幅减产,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但是,与灭亡高句丽的战略目的失之交臂,还是有很多原因的:
一、战略上过于藐视对手。
东征高句丽,大多数的朝臣都不支持,唐太宗特意向参加过隋炀帝时期高句丽之战的宜州刺史郑元璹(shui)请教,讨教良策,但郑元璹不但没有给出策略,反而给他泼了一盆凉水:路程太远,粮草运输困难;高句丽人擅长防守,攻城难度很大。但是铁了心的唐太宗没有听进去,他仍然信心满满地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因为此时的唐朝,“带甲之士”近百万的东突厥都已经被唐朝扫穴犁平,何况这区区之地,对于军力强盛的唐军而言,根本没有放在眼中。事实也确实证明,唐军的强大确实不是吹嘘的,六万人包了十五万人的饺子,杀得对方屁滚尿流。
二、战术上优柔寡断。
在安市城援军集结于城下时,作为副帅的李道宗向唐太宗建议,趁着都城平壤兵力空虚,拨给他五千精兵,由他南下奇袭平壤,但是唐太宗没有理会。安市城援军投降后,归降的高延寿、高惠真出了一个主意,他们熟知本国军情,建议唐太宗停止攻打安市,率军直取平壤,唐太宗同意了,但是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他的思路是:出于对皇帝的安全的考虑,这样太冒险。而唐太宗居然采纳了。
三、统帅选择失误。
这次东征,陆路由著名将领李世勣领军,水路由张亮领军,但是关键中的关键在于这次是御驾亲征,而唐太宗还是一个以军事能力著称的帝王,所以实际的指挥权只能在李世民手中,八面玲珑的李世勣肯定是不会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来拒绝错误指挥的,如果李世民没有御驾亲征,那么这次东征不管是李靖还是李世勣统帅,高句丽都没有苟延残喘三十年的机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唐太宗进攻高句丽未能达成战略上的设想主要是因为未能占据天时和地利,天气原因和战线过长、高句丽地势险要等原因导致未能毕其功于一役。
首先从天时上来说,唐太宗于贞观十八年(644年)七月下令出兵辽东,然后由于各种 战前准备,直到十九年二月,太宗才从洛阳出发,四月份李勣、李道宗攻占盖牟城(今抚顺),俘2万余人,五月份张亮等率舟师渡海袭占卑沙城(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东大黑山),俘8000人,六月,李勣攻占白岩城西南,唐太宗亲自进攻安市城(今海城东南营城子),七月唐太宗移营安市城东岭,八月又移至城南,后继续围攻安市,但短时间内未能攻克,直到九月十八,太宗见天气日益寒冷,粮食将尽,不宜再攻,下令撤军。
其次就是地利,唐朝距离高句丽较远,对于唐朝而言,进攻高句丽的战争属于长距离作战,粮草的供应显得尤为重要,“辽东道远,粮运艰阻”,隋朝时期就发生过隋炀帝就因为应战线过长导致粮草不济而退兵的情况。唐太宗虽然吸取了隋朝的教训,提前数月准备了大量的粮草,并通过水陆同时运输,并派人饲养大量的牛羊来供应士兵的粮草。然而在战争开始后,唐朝军队遇到了高句丽的顽强抵抗,战争的期限超过了唐太宗的预期,在半年的作战时间中,唐朝军队的粮草已经供应不足了,再加上此时的高句丽地区正值天气十分寒冷,唐太宗只能放弃继续进攻高句丽。
此外,高句丽地区“多大山深谷,无原泽”,易守难攻,依山而建的城池也成为高句丽最有力的防御措施的存在,导致唐朝未能速战速决,影响了战略目标的实现。
因此,天时和地利的不完美是唐太宗未能实现进攻高句丽的战略目标,但是唐太宗对高句丽的军事打击严重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和防御能力,也为后来唐高宗最终灭亡高句丽打下了基础。
上一篇:社交化商业与网红经济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