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甲骑具装重骑兵为什么在唐朝初年骤然衰落?
骑兵,步兵,突厥甲骑具装重骑兵为什么在唐朝初年骤然衰落?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甲骑具装重骑兵为什么在唐朝初年骤然衰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
甲骑具装重骑兵,即人甲和马甲的合称,是古代重装骑兵的防护装具。《宋史·仪卫志》:“甲骑,人铠也;具装,马铠也。”
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给战马披上铠甲的记载,如齐晋鞍之战中,齐侯“不介马而驰之”,意思就是齐侯还没给马披上铠甲就冲出去了。
此外,著名的曾侯乙墓考古发现中,随葬车马坑的战马身上,就有皮制的甲胄。
东汉末年,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百炼钢技术制造铠甲,陈琳 《 武库赋 》 中记:
“销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函师震旅,韦人制缝.元羽缥甲,灼檎流光”即是对这种铠甲的描述。
汉末到三国的这段时间是我国铠甲的大发展时期,我国铠甲的主要类型基本均在此时期产生,例如筒袖铠,明光铠,锁子甲,两当铠等等。
魏武《军策令》曰: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从三国到短暂的西晋之后,是大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当时南北双方都有大量步兵,这使得冲阵作战成为常态。
由于骑兵在冲击步兵军阵时,会受到密集的箭矢,以及密集的长矛,战马及骑士非常容易受伤,所以反过来迫使马铠成为一种非常必备的装备——“甲骑具装”也就应运而生。
2、
“八王之乱”中,骑士和战马都披铠甲的“铁骑”日益成为主力兵种,当时第一支投入战争的铁骑军队,来自赵王司马伦,史书记载这支军队“精甲曜日,铁骑前驱”。
此后,“甲骑具装”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如前赵皇帝刘曜“召公卿以下子弟有勇干者为亲御郎,被甲乘铠马,动止自随,以充折冲之任。”
永嘉六年(312年)12月,王昌、阮豹进攻石勒的襄国,大败,“枕尸三十余里,获铠马五千匹”。
进入南北朝对峙后,立国南方的东晋、宋齐梁陈等朝代,因为没有战马来源,在军队建设上,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缺乏骑兵。
所以战争模式就演变成了:北方政权的优势骑兵VS南方政权的重装步兵。
既然要面对南方政权众多的重装步兵,北朝对“披坚执锐冲坚阵”的具装铁骑需求也就更高,北魏孝文帝亲征南朝的时候,给南齐印象最深的就是魏军“铁骑为群,前后相接”的盛大场面。
不过,更加可怕的还是具装重骑兵对步兵军阵背后冲击时,那一锤定音的可怕力量。
如北魏将领韦珍面对南朝将领苟元宾,后者“据淮逆拒”,结果“韦珍乃分遣铁马,于上流潜渡,亲率步士与贼对接。旗鼓始交,甲骑奄至,腹背奋击,破之”。
《隋书》载隋炀帝征高句丽,派出骑兵24军,每军骑40队。十队为团,一团皆青丝明光甲,二团绛丝连朱犀甲,三团白丝连明光甲,四团乌丝连玄犀甲。
整个远征军拥有96000具装骑兵之多!
3、
英国军事史学家富勒指出,骑兵的“王牌为速度和时间,而不是打击力”。
“甲骑具装”装备的沉重的具装铠甲虽然加强了防护力,却偏偏减弱了骑兵的机动性!
据考古发现,一件完整的铁具装约重40至50公斤,特制的重铠可达100公斤。又据《宋史》载,南宋初年一领铁甲的重量是45至50斤(约26.86-29.84公斤)。战马驮载的人甲和马具装的重量至少有66-80公斤,最重者可达130公斤。
很显然,骑兵不会在整个行军与战斗中,始终端坐在披挂全具装马铠的战马身上,这会让坐骑在真正需要强力冲锋的场合精疲力竭。
骑兵为节省马力,往往有这样几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靠更换备用战马。往往是一匹战马披挂具装铠,而另一匹备用马则不披,一些游牧民族或优良马匹较为丰富的定居民族往往这么做。
第二种方式则是步行与步兵一同前进。
第三种就是将马铠放置在辎重队中,待需要的场合再对马铠进行安装。
如果是第三种行军运输方式,而随从或者后勤人员过少,甚至是没有随从的情况下,“组合”式马铠相对是不太实用的,难以应对突发性战斗,战斗准备时间也过长。但如果拥有较多随从或后勤人员的同时工作下,“组合”式马铠的安装或脱卸会更快。
根据记载,中国的运载马铠方式就是第三种,但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会不同程度降低军队的机动性。
此外,重铠增加了战马的负担,使其过早疲倦,影响奔跑,这个弱点在交战双方分别为骑兵和步兵的情况下,并不明显。
但当双方都是骑兵时,比拼的是机动性,马铠对战马速度的制约,就会成为致命的因素。
公元7世纪前后,从西亚、北非到东亚,重骑兵都面临着轻骑兵的挑战,在西亚,北非,阿拉伯轻骑兵击败了波斯和拜占庭的重骑兵,在中亚,新兴的突厥轻骑兵击败了隋的重骑。
《隋书·杨素传》中记载,隋军与突厥交战时,“每虑胡骑奔突,皆以戎车步骑相参,舆鹿角为方阵,骑在其内”,这说明隋军的甲骑具装重骑兵虽然对付步兵有很大优势,但很难单独抵挡突厥骑兵的机动灵活进攻。
617年,李渊起兵于太原,西取关中,隋将“桑显和率骁果精骑数千人”夜袭唐军,唐军初战不利,“诸军多已奔退”。
此时,率部众随唐军出征的西突厥特勤史大柰“将数百骑出显和后”,发挥机动灵活轻骑兵速度优势绕到隋军阵后,击败了防护力强但机动性差的甲骑具装。
正如一战期间的堑壕和铁丝网催生了坦克一样,隋唐与突厥等游牧民族的战争,再次促使中原王朝的军事思想发生变化,那就是更加重视军队的机动性。
如唐代名将李靖就一再强调指出,“用兵上神,战贵其速”。
李靖本人在用兵时,就非常善于发挥骑兵速度大范围机动突击,如贞观四年(630年),他率军进攻东突厥,趁其不备,突然以三千骑兵“夜袭定襄”,大破突厥。
不久,又趁唐俭等前往突厥牙帐抚慰时,“选精骑一万,赉二十日粮往袭之”,从而一举歼灭突厥主力。
所以,当敌人发生改变后,原先主要对付步兵的甲骑具装变得越来越华而不实,这是它退出历史舞台的第一个原因。
4、
导致隋唐之际甲骑具装退出历史舞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步兵武器的发展。
唐代装备了大量的破甲箭,除了一般的弩箭以外,还有一次可以发射七支铁羽箭的车弩,射程可达700步!
车弩可以装在兵车、战船、城墙等处使用,对骑兵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
不仅如此,唐朝军队还实现了弓弩的普遍装备,除了每个战兵都有弓外,装备弩的比例达到了20%,专职弓弩手的比例也达到了战兵的30%。
唐代还出现了由斩马剑发展而来的陌刀。
陌刀两面有刃,全长一丈,重15斤,据《太白经》记载,唐代一军中战兵为12500人,配备陌刀2500口。
隋唐之际的战斧也有较大改进,刃部加宽,柄却减短,砍杀效能相当之猛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