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蜀汉亡国之前最后一战,诸葛瞻数万精锐之师,为何惨败邓艾之手?
诸葛,蜀汉,江油蜀汉亡国之前最后一战,诸葛瞻数万精锐之师,为何惨败邓艾之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蜀汉形势岌岌可危。诸葛瞻率领的这支拼凑而成的部队的士气可想而知不会太高。
反观邓艾部队,一路高歌猛进,士气如虹。占领涪城,这座水路交通要道、富庶的川中重镇后,邓艾也暂时没有了后勤补给的顾虑。
这是一支疲惫之师?人家精力正盛,锐不可当。
三、诸葛瞻的谨慎与抉择
现在多说诸葛瞻没有听从黄崇的建议,结果如何如何。但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而且听从黄崇的建议又怎么样?
如果诸葛瞻那么无能,蜀汉那班人会在危急时刻把他抬出来?
此时远近告急表文,一似雪片,往来使者,联络不绝。后主设朝计议,多官面面相觑,并无一言。郤正出班奏曰:“事已急矣!陛下可宣武侯之子商议退兵之策。”
邓艾和诸葛瞻交手后,开始也没占到多少便宜,所以邓艾说“蜀有诸葛瞻善继父志,两番杀吾万余人马,今若不速破,后必为祸。”邓艾都不敢轻视,后人凭什么轻视诸葛瞻?
诸葛瞻的确非常谨慎。后世批评者多以此诟病诸葛瞻。但谨慎不能说完全就是坏事,诸葛亮一生就是谨慎出了名的。诸葛瞻的谨慎,不过是在众多选择中选出比较稳重的一种。
诸葛瞻率蜀军抵达涪城后,没有听从黄崇的建议继续北上去堵住邓艾进入平原地区的入口,而是停在这里犹豫:
(诸葛瞻)到涪县,瞻盘桓未进,(黄)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三国志 · 黄权黄崇传》
这一决策直接使得邓艾得以长驱直入。但这个决策也并非完全无理。
涪城距离江油关的地面行驶距离为一百公里,而距离江油关的平原入口,也就是今天的江油市的地面行驶距离为四十公里。诸葛瞻处于对涪城守也不是,不守也不是的尴尬境地。
黄崇说得有道理,但若听从黄崇的意见,起码有一种危险,蜀军尚未抵达北部关隘,邓艾就已经进入平原,到时就是一场旷野之上的遭遇战,且己方兵疲力弱,一旦交战就几乎没有太多优势,
留在涪城,一是这座城算不上坚城,但仍可以以逸待劳;而且涪城地理重要,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守住涪城,即使邓艾进入平原地带,击其身后,断其后路。但这一考虑的风险同样很大,弄不好,邓艾就一路杀到成都了。
世间的难题,少有不是两难的。诸葛瞻选择了他认为比较可靠的一种。这一点也是也可以理解的。邓艾奇兵进袭,深入蜀国腹地,能作战的部队就只有诸葛瞻这一支了,一旦他兵败,蜀国就会灭亡,最后结果也是这样。所以求稳,求稳,再求稳,就是他此时用兵最大的特点。当然这个仍然可以说他是不愿冒险、用兵过于谨慎。
不在其位,不知其千斤重担是什么滋味。黄崇认为自己提的是妙计,但诸葛瞻要着眼的是整个局势。他的选择未必最佳,但不能说就十分错误。
接下来,又有一个被后人批评的决定出来了:
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三国志 · 诸葛亮诸葛瞻传》
仅仅是因为前锋战败、主力并未受损,诸葛瞻就作出了主动放弃富庶的涪城,退守后方的险关绵竹。
但诸葛瞻这么做,同样并非无理。
作战不利,避敌锋锐,择阵再战,是为其一;其二,是为了有效抵御邓艾的后续进攻;第三,在于绵竹的重要性。
诸葛瞻不可能不清楚,涪陵这座交通要道、富庶的川中重镇的的失守对于己方的危害,和对方的助益。但作战失利,让他不能不考虑在哪一点上来有效使用自己这支孤军的问题。放在涪陵?城不坚,势不利,就算守住了,邓艾也有不知多少个办法绕过去,直接攻打成都。这是不可想象的,成都兵力空虚,邓艾带兵跑过去就成了。
所以在邓艾兵锋甚锐的情况下,诸葛瞻退守了绵竹。
很多人说,守绵竹是个最大的错误。绵竹左右没有依山的关隘天险,一旦被敌军四面包围,与成都之间的粮草和通信全部被切断,就会成为孤城,很容易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而且,当时蜀汉上下人心思变,江油和涪城(以及后来的成都)先后投降已经充分反映了问题的严重性。诸葛瞻困守绵竹孤城,时间一长,城内的军民百姓就有可能造反。所以守不得。
这种情况,一军主将诸葛瞻同样不可能看不清楚。绵竹守不得,但他必须守,死也要守。因为绵竹是成都的东大门,此地一丢,成都必破,蜀国必亡。
这个地方,也是诸葛瞻选择的决战之地,要么击败邓艾,要么战死此地。没有第二条路。就因为他是孤军。
诸葛瞻在绵竹拿出了全部的力量和勇气与邓艾拼杀。
战场实际,邓艾打得也十分艰苦。蜀军严密列阵,邓艾令儿子邓忠从右路突破,司马师纂从左路突破,却折兵而回,报告说敌人阵型冲不动。魏军损失不小,很大,邓艾自述损失万余兵马。诸葛瞻要是无能之辈,怎么会打得魏军嗷嗷叫苦。
所以邓艾说:“蜀有诸葛瞻善继父志,两番杀吾万余人马,今若不速破,后必为祸。”
于是邓艾也拼命了,对儿子邓忠和司马师纂二人咆哮:再去打,若打不赢,我要你们的脑袋!听说邓艾还自己击鼓,鼓励士气。可见这一仗的紧张与惨烈。
战争结果是众所周知的,蜀军大败,诸葛瞻与儿子诸葛尚阵亡,同时战死的还有黄崇、张苞儿子张遵、李恢侄子李球。
很多人认为诸葛瞻应该坚壁清野坚守绵竹,不应与邓艾硬碰硬。但在当时四面围城,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打与不打,诸葛瞻能做多少主?他没有侧翼,没有后援,手中就是一直七拼八凑的疲弱之兵。在绵竹面临城破兵败的当口,不战,退到哪里?无路可退。守下去?邓艾答应吗。
这是没得选择的事,唯有拼死一战。
什么邓艾一代名将,如何如何厉害;诸葛瞻什么官二代,能力如何如何不足。这都是事后放炮。
当时的国力、民心、战场形势,不是天上掉下来一个什么世上无双的武将就能解决蜀国的危局的。而战争打得就是一个国家的综合能力,这绝不是一两个人的什么能力问题。
什么邓艾料敌先机,什么诸葛瞻目光短浅、行为局促,这些都是过头话。邓艾一直处于战场主动,掌握着战场主导权,诸葛瞻始终是被动的,他能作出的选择不多,绵竹之战是不得不战,他做到了,且为之战死了,力尽到了最大,已经够可以了。蜀国战败乃至灭亡,他有责任,但按承担责任的先后顺序来说,他要排到很靠后的位置,而且他是蜀国小朝廷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推出来放在火上烧烤的人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末年时期,魏国兵分三路攻打蜀汉,当时邓艾所带领的军队,打入了蜀汉腹部地区,打了蜀汉一共措手不及。当时的蜀汉皇帝刘禅面对这种情况,便派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带领御林军前去平定邓艾,但可惜的是,诸葛瞻带领的御林军却被邓艾的军队给打败了。
上一篇:富士XT3,镜头是配18-55/2.8-4还是16-55/2.8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