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与《三国志》里的不一样?
演义,蜀汉,刘备为什么《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与《三国志》里的不一样?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比如《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做出的一些丑事,在《三国志》里的魏武帝纪里就没有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陈寿在《三国志》中称曹魏为帝,犹如魏受汉禅一样,东晋偏安江左,有点像蜀汉的处境,这时的史学家打出了“尊汉抑魏”的旗号。南宋以后,正是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编成小说的时候,“尊汉抑魏”自然此时的主导思想。曹操被黑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不管怎么抹黑曹操,仔细想想,曹操的文治武功,应该是在刘备和孙权之上的。
曹操刺杀董卓未遂,被发现后急中生智,立即跪地献刀,而后拐走了董卓的一匹宝马,从容出逃。孙权在逍遥津小石桥上,惊慌失措,险些落水,若不是手下牙将谷力提醒,难保不被张辽抓了俘虏。
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曹操也是高于孙权和刘备的。庞统初见曹操,曹操远接高迎,设宴招待,只可惜被庞统挖了个坑,狠狠地呼攸了一把。但当见孙权时,孙权却对他待搭不理,见刘备时,刘备也对他不怎么重视。要知道,此时的庞统可是在赤壁之战中,立了大功的。
曹操不止能指挥千军万马,写诗作赋也是毫不含呼,这一点,刘备孙权甘败下风。
曹操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例如嫖个娼啊,养个小三什么的,这在古代帝王中,本来不算什么稀罕事儿,偏偏又被罗贯中同志抓住了小辫子,在《三国演义》中狠狠地黑了曹操一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应该是遍读《三国志》、《晋书》等历史记载,然后再进行艺术加工创作了《三国演义》。之所以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就是三国真实的 历史,是因为借鉴了真实的历史,其实它既不是正史、也不是野史,只是一部演义小说。
有人研究考证,《三国演义》的作者根本不是罗贯中,而是他的师父施耐庵,他只是整理编纂的(存疑)。(陈寿雕塑)
窃以为,《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所以不一样,有如下原因:
时代和文本体裁不同
《三国志》是西晋官方编修的史书,作者是三国时期的陈寿,本人经历了三国时期的一些重大事件。他的父亲曾经是马谡的参军,因马谡被斩,陈寿父亲也因此受刑罚,在《三国志》中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也不高,称诸葛亮:
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在史书中陈寿也小小的发泄了自己对诸葛亮的不满。
《三国志》记载的年代是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这一段时间的历史,限于体制,《三国志》言简意赅、枯燥乏味、有些地方还有错漏,不得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因陈寿著作涉及当时的权臣荀勖,遭到不断贬谪,古代编著史书风险是很大的,稍有不慎轻则被罚,重则处死。
而《三国演义》是一本民间通俗读物,成书于明朝初年,距离三国时期已经过去了1100多年,没有什么政治顾忌,也不是正儿八经的历史,作者可以随意表现自己喜好和观点,只要不影射明朝的人和事情就可以。《三国演义》整体架构和主要的一些历史事实是吻合的,所以让很多人感觉《三国演义》就是三国时期的历史,这只是一种错觉。
时代主流思想认知的变迁
《三国志》在著述时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尊“魏”,因西晋代替了魏,按照正规的说法,魏晋是正统,它们最终统一了天下,史书是胜利者所书写的,符合统治者的思维逻辑。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各个王朝有着自己的考量。魏晋正统在唐朝还是承认的,不过到了宋元时期就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典型的权臣形象,大统一的王朝皇帝们都不希望这样的权臣出现,出现了就意味着王朝将要毁灭,曹操如此,司马懿也如此。不喜欢这些人,他们自然不被统治者所弘扬,反而极力贬低。北宋已经出现苗头,南宋如火如荼批判,元朝也是如此。
尤其是在南宋时期,对曹魏以及曹操等人的正统形象极力贬低,曹魏所占据的地盘就是金朝所占据,而且面积还要大。官方的宣传,自然潜移默化到民间,曹魏以及曹操等人形象大损。
到明朝初期时,曹操等光辉形象变成了阴险狡诈的代名词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肯定对民间思想了解的一清二楚,自然在书中将这些主流认知思想表达出来。在小说中将正统魏晋来了一个反转——拥刘贬曹。(曹操戏剧脸谱,白色代表奸诈多疑,如曹操、严嵩戏剧脸谱都是如此)
面对的受众人群不同
陈寿作《三国志》是给统治者看的,尽最大可能展现历史原貌,同时注意颂扬当权者。《三国志》的受众主要是西晋统治者,要符合他们的利益才行,至于后世看待这部史书则更多的是借鉴意义——以史为鉴。
《三国演义》主要面对的是明朝的大众,是一本演义小说。在大体上要符合明朝统治者的利益,那个时代也有著述审查的,一旦发现有影射明朝的现象,估计要处斩的。
《三国演义》该书的指导思想——尊刘贬曹是迎合了统治者的利益的,明王朝需要长治久安,不可能颂扬权臣篡国的曹操和司马懿的。这一指导思想也迎合了普罗大众的思想,因此《三国演义》在民间传播速度极快,深刻影响了后世对三国时期一些政权、人物的认知,而且背离了真实的三国历史。
百姓的思想是这些三国时期的政权、人物早已经作古,不可能在穿越来制裁他们。还是发挥自己的想象,满足一下自己的自尊心,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满足了很多人想象的。
作者个人因素造成
陈寿在蜀汉、西晋这些王朝中担任较高的职务。陈寿出仕蜀汉为臣,担任姜维的主簿,东观、秘书郎等职务,后投降,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太子中庶子等职务。,始终在统治者的体质之内。这样的经历便于他写《三国志》,毕竟三国时代刚刚过去没多长时间。他编著史书,总体上来讲还是再现了三国时期的那段真实历史,按照统治者的要求则尊曹魏为正统,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封面设计体现的内容都不一样)
而罗贯中早年参加了张士诚的割据政权,而且成为比较重要的幕僚人员,他有“图王之志”,希望辅佐的人最后建功立业。由于张士诚不听劝告称王,罗贯中感觉张士诚早晚要灭亡,于是早早离开了张士诚的队伍,回乡隐居著述。
上一篇:怀孕有哪些症状初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