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最喜欢孔子什么地方?
孔子,君子,子路你最喜欢孔子什么地方?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最喜欢孔子什么地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最喜欢孔子的实事求是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种知错就改、善于自省的优良品质在古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最喜欢孔子说一套做一套的为人处世方式,它能让我在教训起蠕家信徒们来,有智商上绝对碾压的优越感。
孔子是搞丧葬的,讲究守孝三年。还曾讽刺要求缩短丧期的仲由对父母没有三年的孝。
可他母亲去世当年就在没有接到请柬的情况下腰间系着丧孝麻绳跑去参加季氏的酒宴,
幸好季氏家臣阳虎看不起他,告诉没请他。不然孔子可就带头破坏了他要维护的孝礼。
不过他嘴上要复礼,为什么阳虎一拒绝他就跑了?维护自己作为士人家族的礼和面啊,
逃跑算怎么回事?打不过人家就不复礼了?
在事死如事生的时代,孔子却违背母亲遗愿,停尸街头,终于找到老流氓之坟,把母亲与之合葬,岂非是大不孝?
子曰:君子远庖厨。也就是说做饭的都是小人。虽然他什么家务活都不干,但小人做的饭他吃起来还很讲究: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霉烂发臭,鱼不新鲜和肉腐烂,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当吃食时候,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
这么难伺候的人,居然还有脸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子曰:大德者必受命。中国古人总结人生三大不幸: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
这三大不幸,孔子占全了。三岁丧父,十六丧母。中年离异。五十丧子。孔子受了这么多天谴,是因为太缺德了吧。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那改朝换代异族屠杀时,孔氏后人有杀身成仁的吗?尤其抗日战争时期,孔家出一个抗日烈士仁人了吗?
杀他人之身,以成自己之仁,舍别人之生,以取自己之义,捧孔子这样的人为圣人先师,国家能好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提出核心思想"仁",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孔子收徒三千,开创了私人教学的先锋,被称为万世师表。
我最喜欢的是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他所崇拜的道。
教育理念
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非常有效的学习办法和教育理念,这是对社会和国家做的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至今,他的方法,至少对于我而言,是振聋发聩的。
怎么学?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和思结合,方能有效。做到真正的独立思考的人,一定会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的。
学不进怎么办?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一定要有兴趣,有爱好,才能学的进。把游戏和玩乐的精神放在学习上,定能名列前茅。
半途而废怎么办?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学习要靠勤奋,要忘记吃饭睡觉,达到这种境界者,非圣人也是很拔尖的了,寻常者不能与之匹敌。
你看,这些至今耳熟能详,习以为常的学习方法论,都是孔子提出来的,这能不伟大吗?
最简单的就是最伟大的,大道至简。好好领悟,必能成材。
孔子的道
孔子一生成就无数,名利双收,晚年任然周游列国,宣扬学说。可是这些是他的追求吗?
不,孔子的至高追求是"道"。他曾和他的徒弟闲聊过,最大的理想是什么。他说,何必成什么家呢?自由自在多好。
孔子是不慕名利的,只求润泽万物,教化万物,这是很了不起的。
孔子曾说,朝问道,夕死可矣。道在孔子心中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可以去死,放弃生命。只要能够得道,这是圣人的胸襟和情怀,是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高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最喜欢孔子的是他的真性情中又透着的那一点可爱!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文化传播能力大幅度改善的时期,是孔子首开“有教无类”的先河,让知识传播惠及到平民百姓。孔子之所以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育、对知识传播的尊重。突然想起刘慈欣的小说《乡村教师》(跟电影《疯狂外星人》可一点关系都没有)对教师的描写,让人感动!
孔子一生追求的是以“仁”为内含的礼制社会的建立,周王朝建立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目的概括起为就是为了“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使周朝初形成了一整套礼乐之治,可以说为周朝八百年江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孔子、孟子的年代,也就是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基于生产力及社会的发展,礼崩乐坏成为必然,同时对于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各种思考也在不为涌现,百家争鸣出现。孔子的这套理论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实际,可以说正是孔子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使儒家思想的形成成为可能。
孔子会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于是日哭,则不歌”,他认可的是感情的真实反馈,而不是虚伪。孔子提倡“敬鬼神而远之”,其关注点在人,而不在鬼神。即使是对于自己最重视的礼,“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形式主义从来不是重点。是不是与印象里的虚伪、教条不一样。真性情中还透着一些可爱!
上一篇:国庆自驾,请问国庆6天从重庆出发到陇南,该如何安排线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