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苏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大家有何见解?
苏轼,心安,岭南苏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大家有何见解?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苏轼的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的佳作,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作者的描写手法很形象,让人感触带皓月当空、亲人千里的氛围。描绘的月光的阴晴圆缺,渗透了深厚的哲学韵味,是难得的佳品。
苏轼经历了太多的人生苦难,但是苏轼始终乐观的面对,没有退缩。我们从苏轼的词中可以感受的出来。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苏轼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让人看到了正气凛然、不畏艰险的苏轼。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是人生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让自己更加的坚强,坦然的面对人生的风雨
苏轼的政敌们不断的打击苏轼,想让他屈服。绍兴四年的时候,又被贬谪为琼州别驾。在动身到海南岛之前,苏轼已经交代了后世,他根本就没有想着能够回来。人生已经处在最低谷,但苏轼的心态更加平和了,内心很宁静,敌人越是打击他,他的精神反而更加强大。
具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一个人才能够走得长远,才能够化害为利,才能够勇往直前。当困难摆在你面前的时候,如果能够与困难进行殊死的搏斗,当战胜困难的时候,命运就会对我们露出笑脸,就会收获很多。
当今社会人员流动性很强,很多人都在遥远的异乡工作,很多对“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定有着更深的理解。真的,不管我们在哪里,只要我们的心安宁了,哪里就是我们的家。我曾经在外地工作十多年的时光,从陌生到熟悉。后来我工作调动回自己的家乡工作,对家乡的感情也更加深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出自苏东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尽道 一作:自作)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是王巩北归时。让柔奴为苏轼敬酒。由于王巩刚刚从南方回来,苏轼便打趣的问柔奴说岭南的风土人情怎么样?柔奴回答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了以后,大为感动,随即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写出了这首词。这首词充满的是苏轼的那种乐观主义的精神。不仅是说柔奴,更是在说自己。
当时的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洗礼。心性更加成熟,从原来的看重仕途进退,到后来的笑对人生坎坷。再加上佛道思想的长期熏陶,苏轼本人也是做到了“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样的随遇而安的人生状态。那么他是怎么养成这种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的呢?
要想随遇而安,首先需要一个非常乐观积极的心态。而苏轼正是这样一类人,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到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当忧患来临时他总能一笑置之。乌台诗案发生时,他遭到了逮捕,当时,逮捕他的人到门口的时候,一家人都为他痛哭流涕,感到非常的恐惧,只有苏轼坦然走了出去,不仅如此,他还给妻子讲了个笑话让他不要担心,可见此人有多么乐观。此后他被越贬越远,甚至想被置于死地,被发配到了偏僻的海南孤岛,但是他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打趣的说,“日淡荔枝三百克,不辞长作岭南人”,“九死南荒吾不恨,自游奇绝冠平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样的诗句。
此外,他的经历足够坎坷。被贬的经验足够丰富。先是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我用英语就当分发生分歧,被贬杭州,然后又先后被拍到颍州扬州定州,密州,颖州,惠州、儋州。这如此高强度的仕途坎坷之下,他渐渐学会了随遇而安,当然,其中少不了佛道思想对他的帮助。到黄州后, 苏轼就常常去城外的安国寺打坐静修:
“间三日辄往, 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两忘, 身心皆空, 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静, 染污自落, 表里忽然, 无所附丽, 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 五年于此矣。”
此外,他与一些僧人交谈甚密,不可能不受到佛教的影响,这一点从他的诗中也可以看出来,如:“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新凉”, “万事到头都是梦, 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 , “休言万事转头空, 未转头时是梦”,都超脱到这种地步,还有什么烦恼不能忘记呢。
除了佛教的影响,道家尤其是庄子的影响对他也颇为深刻。苏轼非常适合读庄子,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记载:“初好贾谊、陆贽书, 论古今治乱, 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 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 口未能言, 今见《庄子》, 得吾心矣’”。从他的《赤壁赋》中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就能够看出他的豁达。
总之,苏东坡是一个奇妙的人,甚至说是儒道释三家在中国最好的结合体。现代学者刘乃昌先生说::“苏轼对佛老思想, 取其空静, 而避免了懒;学其通达, 而不流于游戏人生;倾慕其真朴, 而未走向脱俗复古;汲取其辩证思维因素, 而摒弃了它的唯无是非观。”岂不妙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出自苏东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尽道 一作:自作)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是王巩北归时。让柔奴为苏轼敬酒。由于王巩刚刚从南方回来,苏轼便打趣的问柔奴说岭南的风土人情怎么样?柔奴回答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了以后,大为感动,随即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写出了这首词。这首词充满的是苏轼的那种乐观主义的精神。不仅是说柔奴,更是在说自己。
当时的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洗礼。心性更加成熟,从原来的看重仕途进退,到后来的笑对人生坎坷。再加上佛道思想的长期熏陶,苏轼本人也是做到了“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样的随遇而安的人生状态。那么他是怎么养成这种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的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