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孔子,为之,可为如何看待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看待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可,字大有学问,师友们只重视道,不重视探究何为可,可,有,现,见,利也,可见可意可利也,老子开篇,道可道非常道。道一可二。孔子加一字,知。知者需也。不可,还没实现也。为之精神,还在精神层面向往。自精神变物质就不远了。创新之意。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态度,去实现和平无战事的远大理想,世界大同,大公无私的精神,是全世界信仰的精神最终一致性。这种精神的一致情不会是巧合吧?与其说孔子拉倒车,恰好相反,战犯才是真正的拉倒車的野心家。才是人类的远大理想迟迟延缓实现的绊脚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其不可而为之”,语出《论语.宪问》。这句话究竟是对孔子的讽刺还是对孔子的称赞,各持己见,各有所说,各有道理。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有着当时的社会因素和时代背景,那是一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各国诸侯征战,乱世的岁月悲苦了芸芸众生。巳是天命之年的孔子,试图通过自己的从政改变当时的社会混乱,以恢复周礼时代的社会稳定与和谐,无奈他的政治思想得罪了当朝的权贵。他只好隐朝退政,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以实现建立他理想中和平无战事的大同社会,大公无私,天下为公。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被人认为违背现实,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那是固步自封,因循守就,历史的倒退。有人说他是千里“跑官”,自不量力,徒劳无益,白费心机。春秋战国是封建社会的进步与兴起,孔子的行为是逆历史潮流而行之,其结果当然是劳而无功,劳命伤财,前功尽弃。与之类似的评说还有许多……
孔子五十五岁有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雄气概,被后世广为赞颂,他的此行英勇悲壮,流传千古。尽管对当时社会的礼崩乐坏感到绝望,但他还是怀揣着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拯救当时的社会。他也知道任重道远,困难重重,自己很可能看不到事业成功的那一天。但是,在民族的危难之时,他为着肩负历史的史命,不低头,不屈服,始终对自己的政治使命充满着强大的自信心。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何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又是多么坚强积极的入世精神。他勇敢地走出那一步,那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没有退路,那就是勇往前行。他坚信自己的事业符合人间正道,合乎真理。无奈当时的诸侯只想成就自己的霸业,没有哪一家接受他的政治主张。十四年的风霜雪月,人生落魄,他饱受磨难,无比凄凉。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只是他的生前没有看到成功的那一天,但他取得了惊天动地的巨大成功。他为后世的政通仁和国泰民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几百年后的西汉王朝,他的政治思想得到了重用,并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体文化。也正是这块金子的发光来得太迟,方显出他的价值更大,以致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六十八岁那一年,他确实疲惫不堪,他也确实不再指望实现政治理想。孔子很明智选择了有“值价”的放弃,回归教育,开坛讲学,修订六经,把希望寄托在弟子的身上。他的那种放弃,并不是就此止步,而是另一种的彰显本色。在他之后四书五经的横空出世,犹如黑暗中的一抺光芒,一直推动着人类历史的文明和进步。
在历史的横流之中,人只是沧海一粟。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不能实现变为现实,在不可能的前提下,创造着奇迹,这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真正内涵和精神所在,这就是昭示着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道不可能,还是要干。这是孔子自己打自己脸的又一个精神,也是蠕蛆们无法自圆其说的一个矛盾。
因为在《轮语》中,子曾经曰过:“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这和“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完全相反的好嘛!
春秋晚期,如孔子所说”礼崩乐坏“,应该属于”天下无道“了吧?
那孔子为什么没有”无道则隐“,反而跑官要官十四年,连反臣给他官做他都”子欲往“呢?说好的”无道则隐“呢?这不自己打自己的脸吗?孔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连这个逻辑错误都发现不了,难道全是SB吗?后世蠕家信徒数亿,全是不敢质疑的奴才吗?答案是:是的!
蠕家及其信徒们就是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锤,说一套做一套,为人所不耻!这在临床医学上被称为狂犬病后遗症造成的精神分裂三期梅毒!
我就想问问孔门信徒:抗战时期中国是不是无道?如果都无道则隐,谁为祖国和人民排忧解难?如果都像孔家后裔那样,不但不抗日,还宴请日军,并拍照留念,国家是不是就能”有道“、“可为”了?
其实孔子生活在黄金时代。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希望,民族有力量。
春秋时代晚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有着巨大的历史机遇。
这一时代,民主自由,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迸发。
这一时代,君主开明,礼贤下士,招缆人才,人性解放,礼教未兴,
这是朝气蓬勃的时代,这是欣欣向荣的时代,是创业者最好的时代,
但是,在孔老二看来,这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他才想克己复礼。
在这个是金子就会发光的时代,孔子像娼妇处子一样到处售卖自己,
却到老还是处子——没人要他。没想到后世却把这样的人捧为圣人!
世道变坏,是从把孔子尊为圣人开始的。独尊儒术后,大汉成病夫!
上一篇:如何看出庄家的意图?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