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古人要用通假字?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怎么不直接用“凋”字?
通假,古人,文字为什么古人要用通假字?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怎么不直接用“凋”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感谢邀请我回答问题的盛情!
通假用法文字不甚了解,将知一、二作以浅答。一、古文或现文,如选择通假,就要熟知字义,使读者一看便知有意妙用此"白"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中秋赞饼便说:赠你多功能月饼,使你"窜月"时空,
无比"喜月"...,一看便明其义。二、将字隐深化还正确。如人民日报的報字多写一横,避暑山庄的避字也多写一横,其实并不差,報和避就有这种或更多写法,看是异曲同工就对了,如有异感只能说自己文学涵养深浅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第一:错别字,这个不多说了,名人嘛,即使是错的也是对的;
第二:避讳,说话写字不能涉及君主、父母、师长的名号,否则就是大不敬,到别人家做客时,讲究“进门问讳”,即问清主人家中长辈的姓名,说话时注意,如: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所以她遇到“敏”字时,总要读作“密”,写得时候也总是少写几笔。
再如:《捕蛇者说》里的“以俟夫观民风者得焉”就得避李世民的讳,改作“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些白字流传到今天就成了传说中的通假字了
第三:汉字本身发生了变化,比如,“取”这个字的意思是拿回来,不管拿回来的东西是啥,哪怕是一个女人,也可以用这个字,除非拿回来的是王室之女,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叫做“尚”,“尚公主”的意思就是“和公主结婚”,除此之外的都叫做“取妻”,后来有根据某些实际情况分化出了“娶”这个字,从此“娶妻”代替了“取妻”,在这之前“取妻”中的“取”字就成了通假字,类似的词还有“然烧”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私以为有一种可能是文字自身的演变原因,当时没有现在我们认识跌这个字。汉字演变历史比较长,从甲骨文、金文、铭文、小篆、隶书、行书、楷书,从象形文字慢慢蜕变到现在的符号化,以前的字就是那个字,意义也和现在不一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你的邀请,很高兴为你作答。
以今人的理解是通假字,那么以古人的理解就未必通假字了,凋字的写法在唐之前,很多人是写成右边三撇的,所以不要用今人眼光去衡量不同时代的文字特色。
很多时候,古人写字远没那么严谨,只要做到笔法和结构好就可以。
比如唐寅的落花诗册里的“鸳鸯”,他写成没有鸟字底的,这种情况有可能他是想着接下来写什么有关系,而忘记写鸟字底,也有可能是当时社会上约定俗成,对部首进行增减但是读音又没有变化,而对作品整体又更加协调的缘故。
还有一种就是做到形似,增减笔画不影响这个字的辨识率也是可以的。比如古代有些人把“勤”字左下边写成三横,有些写成两横,但是都不影响这个字的辨识率,依然可以使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说古人要用通假字,而是古人写的错字,当时有没有现在的这些工具查找。还有的是要避讳一些字词而采用的同音字或者形近字。最后就是犹豫古代的印刷技术落后,抄错的字,出版前没有审核到的。
总之我们现在要理解这些通假字出现的背景,不要纠结与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人用的通假字,其实也不是古人写的别字。所谓通假字,是本字在古书中已有,但写的时候不用,而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形近的字代替。
为什么呢?还是古代汉字书写不够规范,抄写的时候忘记本字了,或者方言不同等等,所以找一个字代替。
如《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就是“悦”;《荀子·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里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其中的蚤,实际是“早”,这也是通假。这些是古人的书写习惯,约定俗成,不是今天错别字的意义。
古代女子做针线绣花等成为女工,但一般写作女红(gong ),这就是通假而且已经约定俗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就是形近通假。
其实,今天人把“不要”说成“表”,这是合音字通假,如“不要夸我了”!在手机微信里,可能写成“表夸我”,“不要”二字急读,就可能听成“表”,大家都能明白。
上一篇:小车保险刚交十天,报保险了没有得到理赔想退保了能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