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说刘禅投降是明智之举?
蜀汉,魏国,蜀国为什么说刘禅投降是明智之举?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别人都说刘禅没有大志,傻傻呆呆,如果离开诸葛亮,撑不了多久就会灭亡,诸葛亮在去世前,曾对阿斗预言,自己死后二十年后,蜀国必然灭亡,而在刘禅接管蜀国,直到公元263年才亡国,蜀国后期,魏国实力已经达到顶峰,此时魏国派出五路大军,开始进攻蜀国,这时的蜀国已经没有一个像样的大将,刘禅只能派出张翼、廖化等人前去阻挡,蜀国根本不是强大魏国的对手,不久后便占领了蜀国,杀死了姜维,钟会,邓艾等人,蜀国彻底亡国。
蜀国覆灭的时候,刘禅也已经60岁了,刘禅本性善良,本不好战争强,刘备刚开始进入蜀地的时候,当地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刘备进入之后,连年征战,当地百姓出钱出兵,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期白骨累累,当地百姓怨声载道,就连南方孟获也心存不满,联合众多部落联合反抗,后被诸葛亮派兵降服,等到魏国大军压境之时,刘禅急忙和文武百官商议退敌之策,文武百官全部主张投降。
刘禅答应了投降,没有半点反抗,刘禅明明知道,不投降只会苦了百姓,就算利用全国之力,也未必打的过魏国,不让百姓受战乱之苦,这才是明智之举,刘禅带着众大臣集体投降魏国,魏国没有杀刘禅,封了刘禅为安乐公,让刘禅以享天年。在灭亡的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 提起蜀汉的灭亡,就能想起那个昏庸无能的后主刘禅,那么刘禅投降曹魏到底是明智之举还是贪生怕死的行为呢?千百年来,对于这种问题都是争论不休,各有各的看法,不过蜀汉是在刘禅的手中灭亡的,而且还投降曹魏,对于一个有骨气的人来说无疑是羞愧难当,贪生怕死的行为。
但话又说回来,刘禅也是无奈之举,打不过人家怎么办,投降还能换取一线生机,安享晚年,而宁死抵抗无疑是多添杀戮,受苦的还是百姓。不论刘禅当初的决定是抵抗还是投降,都会受到非议,因为蜀汉保是保不住了,主要是看它如何灭亡的。
而我们的刘禅是选择投降,投降后的刘禅被许多人所耻笑,先帝创业艰难,多少将士出生入死才换来的三分之一天下,而你却拱手相让,你对得起你爹吗?你对得起诸葛丞相吗?你对得起蜀汉将士吗?
对不起,答案是肯定的,刘禅的做法很懦弱,对不起父亲,对不起儿子,但却救了自己和数万百姓的性命,这无疑是最好的结果了。司马昭封投降后的刘禅为安乐公,终日享乐,一次司马昭故意在宴会上试探刘禅,问道“思蜀否?”刘禅正玩的高兴,答道:“此间乐,不思蜀。
这下司马昭更是高兴的不得了,这跟傻子有什么区别,但也正是因为此事,刘禅才得以安享晚年,直到公元271年刘禅才去世,享年64岁,对他来说这也算是一个很不错的结果了。如果当初刘婵誓死抵抗的话,可能蜀汉灭亡之时他也就魂归地府了。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刘禅虽不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也并非无能之辈。他有自知之明,既然完不成任务,为何要多愁善感去逆天而行呢?还不如顺其自然,安享晚年比较实在。
纵观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亡国之君,大多都是死于非命,像隋炀帝杨广,死后还留了一身骂名,让自己的功劳都被李唐抢去了,真是不值得。还有就是明朝最有骨气的亡国之君朱由检,宁死不降,上吊自尽,但是始终是亡国之君,还是会被后人看不起的。 所以刘禅对于这一点看得很明白,投降与不投降都要受人非议,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快乐的多活几年,享受一下人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此间乐 不思蜀
刘禅表达出的意思恐怕不仅仅是表面那么简单,更多的是对常年战乱有了自己的抉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最终要遭殃的都是老百姓,后主刘禅体会民间疾苦,开城门率众投降,保全的后蜀百姓,牺牲的是自己的家天下,不失为战乱年代的大义之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蜀地疲惫!诸葛亮死后,廖化都做先锋了!可见人才也凋零了!在加上三国长达数年的战争!百姓已经渴望统一了!蜀地统一三国是行不通的!早晚被灭!不去做个安乐君!还能保住身价性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以历史上还是有人会成功统一。所以享受投降还是睿智的,放手欣羡是一种美好向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正史漫谈
上一篇:预算2500买荣耀v20还是荣耀20还是荣耀20pro,看了一月的手机头都快炸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