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说刘禅投降是明智之举?
蜀汉,魏国,蜀国为什么说刘禅投降是明智之举?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说刘禅投降是明智之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禅投降的却是明智之举。本来蜀国最弱,刘备当年连避带转找了这么一个易守难攻的窝(李白的“蜀道难”其实就说明了西蜀的军事地形特点),靠的是天险。当时钟会的军队已拿下姜维,逼近西蜀。而邓艾奇兵突袭,刘禅外无救兵,已被抄了老窝,再做无为地抵抗只能城毁人亡、祸及百姓了。所以刘禅是对的。其实历史上的真实的刘禅不是庸才,看他执政的年数、他处理他与丞相的关系、以及后来他在西晋的行为都可看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刘禅投降,是顺应主客观条件而做出的明智决策。原因简要如下:
一、双方实力对比悬殊
农耕时代的战争,就是人口资源与国力的比拼。
公元263年刘禅投降时,他派人递交给邓艾的户籍资料显示:蜀汉全国人口28万户,共计94万人。其中军人10万、政府各级官员4万。
而这时的曹魏人口是多少?443万,是蜀汉的将近五倍。
人口意味着生产力,更意味着战斗力。经过了诸葛亮、姜维时期的连续北伐,蜀汉的国力已逐渐被榨干,此时已经无法同曹魏相抗衡。
再看军队方面,曹魏军人总数超过40万,用来伐蜀的军人规模为16万,名将钟会、邓艾,个个威名显赫。
而蜀汉则是“蜀汉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几十年前刘备从荆州及中原带来的精锐早已损失殆尽,光靠益州的人力资源作支撑,此时的蜀军战斗力早已下滑严重,与诸葛亮时期不可同日而语,数量与质量均处于下风。
二、人心不再,大势已去
数十年的穷兵黩武,已经令蜀汉朝野疲惫不堪。所以当邓艾帅奇兵进入四川盆地的消息传来时,蜀汉朝野上下一片混乱:百姓纷纷逃进山林,不可管控;守城士兵也陆续逃跑,军官完全失去了管束;朝廷绝大部分官员都劝刘禅投降,毕竟他们在曹魏统治下也可以继续做官。
总而言之,成都蜀汉朝廷上下、朝野内外,几乎没人愿意与邓艾血战到底。
三、内外无援,刘禅无路可退
邓艾入川时,蜀汉唯一有战斗力、有战斗意志的主力姜维大军,被钟会的十余万魏军牵制在前线;东吴派出的丁奉、留平、丁封等军则还没进入蜀地。
蜀汉朝廷有人建议撤退到南中,但当初被诸葛亮软硬兼施收复的“南蛮”,此时与刘氏朝廷并不是一条心,刘禅难逃的话,保不准变成了自投罗网。
四、内部的政权更迭,刘禅无舆论压力
曹魏与蜀汉的战争,本质上是汉族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争夺政权的战争,是结束中国分裂的统一战争,双方都没有正义与否的心理压力,只有谁当权的利害关系。
因此,刘禅若抵抗到底,其结果可能是刘氏被灭族、蜀汉百姓生灵涂炭,军人血流成河;而选择投降,上述的情况都可以避免。
所以,刘禅果断投降,对他自己、对双方的军人、百姓,都是正确的选择。
(在下镜学家,不专业的历史爱好者,厚着脸皮闲扯专业的历史知识,欢迎朋友们交流指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禅选择投降,确系明智之举。一是顺应了”分久必合,必久必分”的历史大势,符合儒家”大一统“的国家理想。二是剑阁是四川门户,虽然魏军偷渡阴平,但蜀汉已无险可守,战必败,不如降。三是为了消弥战争灾害,减少蜀汉将士和人民的伤亡,避免“一将功成万骨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根据我的不太成熟的观点而言:诸葛亮死后,刘禅还有谁可以依靠,不投降难道还等着人家来屠城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婵就是小时候被赵云乱军从中救出的阿斗,刘婵的父亲也就是刘备,在公元222年,为了给关羽报仇,率领举国之力进攻吴国,在夷陵惨遭大败,死伤不计其数,蜀国从此元气大伤,刘备没办法退到白帝城,而且托付诸葛亮让阿斗继承皇位,并拜诸葛亮为干爹,刘婵开始治理蜀国,但是能力不行,在众人眼里还有些痴呆,万事均依靠相父诸葛亮。刘备死后,诸葛亮没有替刘备报仇再去进攻吴国,而是依照隆中战略方法,继续屯兵,进攻魏国,明知道打不过强大的魏国,还是要继续进攻。
为什么诸葛亮一心想要征服强大的魏国呢,正如诸葛亮告诉阿斗,现在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些大将或战死或病死,如果蜀国用20年的时间消灭不了魏国,任其发展,恢复民生,等到魏国发展壮大,魏国将会一举消灭蜀国,到时候后悔就晚了,所以诸葛亮率领大军一次又一次北伐,想要消灭魏国,前后一共六次,劳财伤民,把蜀国的资源全部消耗干净,青壮年死伤无数,也没能消灭魏国,公元234年,诸葛亮在最后一次进攻魏国的时候,带着遗憾病死在五丈原。
上一篇:预算2500买荣耀v20还是荣耀20还是荣耀20pro,看了一月的手机头都快炸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