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项伯帮刘邦明明是叛变行为,项羽也知道,为何不处理叛徒项伯?
项羽,刘邦,鸿门宴项伯帮刘邦明明是叛变行为,项羽也知道,为何不处理叛徒项伯?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其二,项羽过于自大。
项羽一直觉得自己很不错,所有人都不是他的对手。因此,他把天下诸侯都不放在眼里。只要诸侯口头上拥护他,他就不再在乎这些诸侯。
章邯等秦将投降了他,他立刻就封他们为王。说起来,他封秦将为王也没错,可以借此收买秦国军队里的人心。但是他却又坑杀了20万降卒,显然并不是为了收买人心,仅仅是因为章邯等人投降了他,顺从了他罢了。
项羽不把众人放在眼里,最明显的事例是他大封诸侯。如果他重视别人,绝对不会这样做,一定会像刘邦杀功臣那样,把这些诸侯全部消灭。
在鸿门宴之前,刘邦对项羽委曲求全,表达了尊重,因此,项羽就觉得刘邦算不得什么,杀不杀都无所谓。就算是留着,这些人也不会对他构成威胁。因此,项伯是不是和刘邦勾三搭四,他也满不在乎,没有认为项伯是叛徒行为。
三、项羽碍于亲情。
在项羽那里,是没有什么制度的。我们也没有看到过项羽制定规章制度的记载。项羽因为没有制度,因此处理事情,一切都仅凭他个人的好恶。
项伯因为是他的叔父,因此,就算项伯是叛变行为,他也觉得无伤大雅。或者本身也想要处理叔父,但是碍于亲情,最终也就算了。
总之,项羽政治上不成熟,意气用事,因此做了很多让人觉得好笑的事情。最终,这也招致了他失败的命运。
项羽太傲慢了。在鸿门宴之前,可以说项羽一帆风顺,战胜了秦,取得了胜利。因此,项羽被他之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刘邦对他没有威胁。因此,当项伯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时,项羽没有任何感觉。这样一个傲慢的人怎么能和项伯打交道,因为项伯的帮助对他没有威胁?项羽太重视兄弟会了。在项羽看来,刘邦是他的朋友,这位朋友还解释了他之前在鸿门宴上的行为。
项羽认为刘邦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彭城战争很好地证明了项羽的选择。从目前的角度来看,依赖项羽是错误的。如果我是项羽,几百年来我会比他更疯狂。26岁的时候,我会打败强大的秦军队,成为战神,分裂世界,成为世界霸主。在接下来的5000年里,中华上下几个人都可以做到。项羽不是唯一做这件事的人。那些说项羽没有政治头脑的人都属于那些站着说话没有痛苦的人。刘邦在项羽眼里只是一只蚂蚁。项羽一点也不在乎他,就像你现在看不起一个人一样,但是一个对你有威胁的人,一个相信的人,只有那些有精神疾病的人才会相信。
在鸿门宴上,刘邦放低了姿态,驱散了项羽的戒心。项羽对刘邦的谋杀已经平息。他甚至把刘邦误认为兄弟,还谈到了兄弟之爱。项羽已经拒绝了谋士范增安排项庄在鸿门宴上刺杀刘邦的安排,并记住了他兄弟的友谊。他甚至说,项伯阻挠项庄刺杀刘邦打击了项羽的心。换句话说,他默许了项伯对刘邦的救援,西楚是反对秦诸侯战争中的一支特殊的诸侯力量。西楚势力的核心力量是湘族,一个有着浓厚家族气息的楚国贵族。项羽成长于贵族家庭。他的思想和价值观都建立在家庭利益至上的基础上,家庭亲情高于天庭,他注重忠诚、孝顺和礼仪。
当项羽与刘邦,分离时,两人仍然是并肩作战的盟友。之后,一个去了北方,另一个去了西方。他们好几年没见面了。项羽对刘邦的印象仅仅是几年前的盟友。因此,他们不能立刻憎恨刘邦。听了解释后,他们很快就放弃了。由此可见,项羽是一个相当敏感的人。在感性战胜理性之后,项羽决定明天不攻击刘邦,而是在做出决定之前听听刘邦的解释。事实上,当项羽这样想的时候,他已经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当然不能把项伯视为叛徒。
世人皆知,在楚汉争霸中,项羽身边有不少的能人志士都因为得不到重用而选择了投靠刘邦。就连他自己的亲生叔父项伯,也总是“吃里扒外”,处处帮着刘邦,差点就成了刘邦安插在项羽身边的“卧底”了。从这件事来看,刘邦对于攻心确实有一套。那么身为项氏宗亲的项伯为何要跟刘邦暧昧不清呢?难道他真的分不清里外人么?其实这个问题,从鸿门宴上项羽的反应和后来项伯族人的遭遇中就能找到答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项伯早年随从兄长项梁起兵反秦,后来又辅佐项羽成事。以项羽任人唯亲的性格,一直都对他特别的信任,而且始终都特别敬重他这位叔叔。虽然后来项羽变得有些不可一世了,但仍对他特别礼遇。无论从亲缘上讲,还是从利益上看,刘邦与项伯的关系,远没有项羽跟他的关系紧密。他之所以在鸿门宴上要维护刘邦其实也是对项羽威严的维护,而且这种行为,是被项羽认可了的。
项羽为人孤高自大,他虽然敬重范增,但也特别讨厌范增的越权行为,更多次对范增的擅作主张表示过不满。只是碍于范增的威望,他一直隐忍不发罢了。但这并不代表他就能一切都听范增的。所以在鸿门宴上,当项庄受范增指示想要刺杀刘邦的时候,项羽就觉得更不爽了。试想一下,他项氏的子弟都能被范增如此支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被他干预呢?
项伯作为最了解项羽秉性的长辈,自然对这点心知肚明。他也知道项羽虽然对范增不满,但不好直接拒绝范增的意见,也不好公开与范增唱对台戏。。所以他这才起身与项庄一起舞起了剑。明着是在护着刘邦,实际上却是在顺着项羽的意思办事。因为只有他这样一个身份的人物,才能出来直接和范增对抗,而不会让对方觉得是项羽的意思。
后来的情形大家都知道了,项羽既没有杀了刘邦,也没有追究项伯的过错,反而与范增产生了嫌隙。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范增在谋略方面确实十分厉害,但在揣度主君心理方面却相当不足。他总觉得自己一把年纪出来辅佐项氏是劳苦功高,而总把项羽当成孩子对待,这显然与霸王的性情是冲突的。试问天下有哪个君主会容忍下属一而再再而三的对自己指手画脚呢?更何况他是威震天下的项羽,又不是少不经事的三岁孩童。
当然,对于项伯来说,他除了是按项羽意思办事的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对自己家族的私心在里面。在那个群雄逐鹿的乱世年代,谁也说不好最后哪方会胜利,为了最大化的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家族的延续,项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总比放在一个篮子里要保险的多。这样一来,无论是项家掌握了天下,还是刘邦掌握了天下,他都会受益。
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算计,才使项氏一族在刘邦称帝后,不但没有被清算,反而得到了封赏。不得不说,项伯这个看似“愚笨”的“吃里扒外”之人,才是当时最会揣摩人心,最会算计的人。
上一篇:3岁女孩选择哪款鞋子比较舒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