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诸葛亮的《隆中对》,为何对刘备如此重要?
刘备,荆州,益州诸葛亮的《隆中对》,为何对刘备如此重要?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诸葛亮的《隆中对》,为何对刘备如此重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觉得两个方面:
1.刘备南征北战多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全是武将,文官教少。能给他出谋划策的人更是几乎没有。好不容易遇上徐庶,帮了刘备一次后,就被曹操要挟走了,刘备三顾茅庐,在草庐里和诸葛亮喝酒,越喝越觉得诸葛亮说的对,就想将诸葛亮收于麾下。所以以后就按着当初设计的三分天下去实践的。
2.诸葛亮的确牛X,神预言,所以刘备就奉为最好行动纲领去实行。
个人见解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空有一腔抱负,一个远大的志向,但具体要怎么做才能实现目标,有什么优势、机遇,面临什么困难、挑战,能不能实现目标都不清楚,两眼一抹黑,只凭着一股血气,横冲直撞,头破血流。
而《隆中对》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为刘备指明了方向,定好了一步一步的目标,刘备只需要逐步执行,最终就能实现远大理想。因此说《隆中对》对刘备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拨开了迷雾,让刘备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那《隆中对》都有哪些独到的地方值得人们赞颂了千年呢?
1、分析了天下大势:自董卓乱政以来,天下大乱,目前曹操大势已成,是整个汉室当之无愧的老大,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已历三世,政权稳固,也不能打他的主意但是可以结盟。那刘备的机会在哪里呢?在荆州、益州。荆州占有地利,为兵家必争之地,益州险峻,天府之国,沃野千里,而刘表、刘璋都不足以守土,可以取而代之。
2、分析了刘备的优势:刘备有皇室血统,这就有了大义在手,加上刘备信义著于四海,声望很高,求贤若渴对于天下英雄号召力很大,完全有能力拿下荆、益。
3、做了最重要的计划:先取荆州、再拿益州,然后据险而守,安抚好西边和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休养生息;一旦天下生变,就派一员上将率荆州军直指中原,刘备亲率益州军从秦川出击,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这就很清楚了,刘备提出终极目标,诸葛亮给他规划好哪些能打,哪些不能打,哪些要结盟,哪些要安抚,第一步做什么,第二部做什么,刘备集团整个战略就清晰了,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使劲,不再抓瞎,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其实这和现代企业很相似,长远目标很重要,但分解目标的能力更重要,天天喊着我要成为世界500强,却不知道怎么下手,目标就永远只是目标,不会有实现的一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隆中对之前刘备正处于人生最迷茫的时候
要理解隆中对的重要性,首先要了解隆中对之前刘备的经历: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二十四岁的刘备在镇压起义的战斗中立下战功,而后又于中平三年(188年)参与镇压张纯叛乱的战斗,以前后军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后来,朝廷有令:如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都要被精选淘汰,该郡督邮要遣散刘备,刘备知道消息后,到督邮入住的驿站求见,督邮称疾不肯见刘备,刘备怀恨在心,将督邮捆绑督起来鞭打两百下后,与关羽、张飞弃官逃亡。后来,大将军何进派毌丘毅到丹杨募兵,刘备也在途中加入,到下邳时与盗贼力战立功,任为下密县丞,不久又辞官。后来又任高唐尉、高唐令等职。不久高唐县被盗贼攻破,刘备于是往奔公孙瓒,被表为别部司马。
由此可见,当时的刘备虽遭遇朝廷不公正待遇,但仍然一心报国,渴望建功立业,之后讨伐董卓等等一系列活动,均可说明当时的刘备对于未来充满着激情,可能也因为有关、张两位英雄豪杰相助,极度自信可在这乱世建立功业!
兴平二年(195年),陶谦病重,对别驾麋竺说:“非刘备不能使徐州安定。”陶谦死后,麋竺率徐州人民迎接刘备做太守,刘备不敢接受。在陈登、孔融的再三劝说下,刘备遂领徐州。
在刘备领徐州之后,可说是对于涉足乱世争雄的一大转折点,刘备以其“仁德”著称,之前经历风风雨雨,终于有一州之地(东汉末年全国共十三个州)可供施展才华,当时刘备应该是志得意满,可以说是隆中对之前最风光的时刻了(后来虽也有短暂的豫州牧的任职,但豫州比起徐州的重要性还是差远了,而且还受制于人)。
再然后,先是被吕布夺徐州,然后,各种辗转,终于被认了皇叔,似乎人生到了转折点,但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让刘备知道曹操是不可能容他的,再然后,又骗回徐州,再被杀的落荒而逃,总是大起大落,让刘备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是否自己真的有擎天之能。
下面就是到处流浪,先是袁绍,再是刘表,均是寄人篱下。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往投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待以上宾之礼,遂屯于新野。荆州豪杰都前往归附刘备,引起刘表的猜疑,刘表暗里提防刘备。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命刘备带军北上,到叶县,夏侯惇、于禁、李典率军抵挡。刘备伪退,设下伏兵,李典觉得有诈乃劝之,夏侯惇不听,被刘备打败,幸好李典及时赶来,刘备军力过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于是退军。刘备在荆州数年,自觉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遂有“髀肉之叹”。
刘表对刘备的提防,更是让刘备不知如何自处。但是刘备野心并没有被磨灭,依然想战,依然能战,只是不知如何战,何处战!只能哀叹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
徐庶
这一点,我本来想放在第一节说的,但是又觉得特别重要,就单开一节。
刘备前半生起起伏伏,单终没有什么大的作为,眼看垂垂老矣,半生戎马,虽有关张之勇,但却屡战屡败(有胜仗,但决定命运走向的大仗基本都败了),这时要是没有徐庶的出现,可能刘备永远无法真正意识到谋士在冷兵器大战中的决定性影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