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上,商鞅、王安石与张居正这三位改革家的结局凄惨,为何只有商鞅的改革成功?
秦国,商鞅,王安石历史上,商鞅、王安石与张居正这三位改革家的结局凄惨,为何只有商鞅的改革成功?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完成了历史转折期人民的需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商鞅的变法调动了秦国广大底层阶级的民众利益和情绪,与封建皇家效力。其他二者的变法,成为了朝堂对立的工具,加速了皇权的落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到其他的回答大多都从主观方面进行了分析,包括秦孝公作为君主的支持,自己实施变法者商君的布局到位,以及商君和秦孝公死后,后代君主坚持把变法推行了下去等等。
这些因素当然是促成商君变法成功的一个方面,但我认为核心原因不在这里。
变法改革,顾名思义,是统治阶级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来达到缓解国内矛盾,增强国力的目的,其核心在于利益分配方式的改变,也就是怎么分蛋糕的问题。
在我国古代,统治阶级从来都不是皇帝一人,皇帝只不过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而地主士大夫阶层,才是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往往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拥有一系列的特权。
在经济上,他们搞土地兼并,把赋税转嫁到老百姓头上。在政治上,他们侵蚀皇权,想要为自己的千秋万代保驾护航。
历来,一个王朝到需要改革的时候,往往意味着社会矛盾比较尖锐,财政危机比较严重,因此需要改革,变革分配方式来从特权阶级身上抽一部分血,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秦国在当时的地位,其实比较低,处于西北边陲,经常性的要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所以秦以军事立国,这也就意味着君主的权力非常大,中央集权程度高。
此外,秦国经济不如其他国家富庶,因此相对的秦国的特权阶级就没有那么强大。
这两项叠加,就导致了只要君主全力支持,那么变法就比较容易推进下去。
然而就算这样,当秦孝公死后,特权阶级仍然对商君进行了反攻倒算,把变法推行者五马分尸。
但由于上述因素,虽然利益受损的特权阶级进行了反攻倒算,只要新的君主继续支持,变法仍能得以推行下去,特别是随着变法在前期的顺利推行,通过变法产生的新兴利益群体日益强大,旧有的特权阶级想要反对也无能为力了。
而反观当时的其他国家,如同时期楚国的吴起变法,当楚悼王死后,旧贵族当即进行反攻倒算,吴起想拿楚悼王尸体保护自己,都被砍死了。
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都是在特权阶级已经非常巩固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从一开始就面临巨大的反对势力,而王安石面对的皇帝,又不够强势,当时的皇权差开国初期很远,这样的情况下,失败只能说是必然。张居正改革还是比较小心翼翼,然而即使这样,仍旧很难推行下去,等到他死后,皇帝都带头对他进行反攻倒算,那怎么可能还会继续下去。
因此,综合来看,变法成功的首要因素在于客观条件,一方面,旧的特权势力还没壮大,另一方面,支持变法的皇权足以在一段时间内压服旧贵族。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变法改革的节奏不出现大的问题,才有可能成功。
题外话,秦国变法成功确实得益于旧贵族势力比较弱,当秦统一六国后,随着修长城、驰道带来的巨大财政危机,六国旧贵族迅速的反攻倒算,把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推翻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孝公的报负与商鞅的主张正好合拍,故支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成功,来自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秦孝公鼎力支持,秦孝公是商鞅的坚定靠山。
二,商鞅布局,实施到位。
商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不仅仅表现在法令制订的切合实际,关键还在于法令的贯彻实施与监督。
三,秦惠文王只杀商鞅,不灭其法。
秦惠文王深知商鞅法令对国家有利。秦孝公时期:国家实力大增,就是最好的证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商鞅变法,作为绝大多数人而言可谓是早已耳濡目染。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秦国实行的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而其改革之所以能成功的主要原因除了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以及在变法过程中所实行的这些措施外,还有一个是在这些措施背后、并与其息息相联的、起到核心作用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
抛开其它的各种具体措施而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商鞅变法之所以能成功的关键除了秦孝公的背后大力支持外,那就是他的愚民思想一直在起主导作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