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农民,环境如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修建道路,要想发展的好先修路,大家都知道国富民强,就得先修道路,农村也不例外,你们的地方道路宽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建立统一的建房标准、规划宅基地:
现在农村里漂亮的房子非常多,但是规划不统一,每幢房子的颜色、整齐度都不一样,如果能进行一些规划,那就更加漂亮了;可建立统一的建房标准、规划宅基地,对于一些老宅基地,可回收利用,增加土地的利用率。
2
建立统一的下水管道网:
农村风景虽美,但最大的问题是很多村镇没有统一的下水管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污染环境,建立统一的下水管道网很重要,让天空更蓝、水更绿,当然这个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
3
建立一些公共运动设施:
以前农村农民主要工作是下田、打工,锻炼身体的机会很少,现在种田都已机械化,割麦割稻都用收割机,相对来说轻松多了,可建立一些公共运动设施,增加一些运动器材,建立一些篮球场、广场舞场地,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
4
建立文化中心、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相对城市居民来说,农民的文化生活非常缺乏,一些人农闲时就聚在一起,打牌、赌钱,精神生活非常空虚,建立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中心,跳舞、读书、看电影、健康讲座,能够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对家庭和睦也很有好处。
5
在村里种花种草:
谁都喜欢生活环境优雅、蓝天碧水之中,在村里,屋前屋后种花种草,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能赏心悦目,增强农民的幸福感!
6
发展旅游业:
旅游业是最绿色的、也最无污染的,农村可发展一些旅游业,比如农家乐,让城市里的人来体会农村生活,养些鸡鸭,可给农民带来创收。
一、村庄布局散落,土地资源浪费较大。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全乡先后历经过多次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行政村的设置始终没有改变。全县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时,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地土地资源,旧院闲置却没有得到复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了整体村庄的视觉效果。
二、水源受到污染,人居饮水质量堪忧。特别是近几年来,受经济发展所迫,在利益最大化驱动下,一些企业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排污管理不达标,导致部分地区水源受到污染。全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总量较大,规模不够,散养多,粪便随意排放,加之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农村居民饮水不仅出现量的短缺,而且引发质的下降。农民环保意识较差,随意丢弃不降解垃圾,随雨水深入地下,地下环境日益恶化,10米以内水质水垢较多,严重影响群众健康。
三、公共资源短板,城乡“二元”差距明显。全县各方面专业型人才匮乏,引进机制不优,普遍呈现青黄不接问题。与城区相比,全县各乡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表现在:全县完全制中学基本集中在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偏远行政村许多家长放弃农活,专职陪同孩子上学;各乡镇医院和村级卫生室病源稀少、门庭冷落,县城以上医院排队就医、人满为患;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开展的文化活动有限,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较多,农民兼职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较为严重。
四、垃圾随意堆放,卫生整治缺乏长效机制。当前的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依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堆放较多,房屋周边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个别试点村虽修建了垃圾中转站,但村民自觉性较差,清运垃圾过多依赖于政府集中整治,清运时也是拉送到沟渠地带,随意堆积,给临近河渠带来污染。厕所多以旱厕为主,就地挖坑,夏季蚊蝇到处乱飞,很不卫生。部分村庄养殖大棚建设在村子中间,畜禽粪便给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对农民群众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
五、房屋建筑传统,居住质量整体不高。除城区建筑住房有统一规定和质量标准要求外,全县各乡镇的农村房屋建筑都缺乏整体规划和可参照建筑质量标准,往往根据宅基地朝向和自己的喜好进行修建兴建,布局较乱。抗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差,美观性和建筑质量都有待提高。
六、村民出行不便,村内巷道硬化率低。全县虽然实现了“村村通”,但道路修建不归一个部门修建,各行政村的村内巷道硬化普遍参差不齐,标准不一,断头路较多,衔接性差。自然村村硬化率较低,部分自然村村内巷道没有硬化。一到雨季,泥泞的道路给广大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二.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留子孙一片青山沃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
一、加强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布局调整。以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目标,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因地制宜,编制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明确乡村布局以及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在满足大多数群众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土地整理、经济补偿、扶贫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村居住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倡导节约用地,鼓励公寓式住宅。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提高农村人居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注重农村建筑与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相协调。
二、科学统筹投资,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县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资金的投入力度。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立足解决制约当前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在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村庄,重点解决饮水、修路、用电、防灾、生活能源等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在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实施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托老、通讯、信息等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上一篇:怎样更快地学会投篮?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