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冰块,夏天,古人古代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太平广记》也有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路过一个小店,下起了大雪。立马向老板要汤饼,一口气吃了四五碗,累了,趴地上就睡,打酣跟牛似的。
说半天,汤饼究竟是个啥?都猜错了,就是揪面片、刀削面。是个山西人都会做。这面怎么就跟消暑扯上了关系?我猜,是骨碌骨碌喝下肚,出一身臭汗,凉丁丁的缘故。
藿香
大夏,难免中暑,遇上了,一般喝藿香正气水。我到太原后,认识一个小区里的医生,她用药时,却总是喜欢上藿香正气水。感冒、咳嗽、跑肚、胃疼。很见效的,不知什么道理。
莲子汤
莲子汤是江南的东西,有地方是酸梅汤,这两样县城都没有,地方人只喝绿豆汤。地方产绿豆,用那种九烧锅,一熬半锅,舀盆里,里边放冰糖。放桌子上,有人回来,拿碗舀着喝,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光,那叫个凉快。
凉席
县城里的凉席是草席,用麻编的。县城以前种胡麻,胡麻开天蓝色的花,结金瓜锤似的籽。那会儿,没调和油,葵花油、花生油、棉籽油、菜籽油统统没。
地方人家吃素油,全是胡麻油。钢木厂宿舍旁边的粮食局宿舍里有油坊,母亲常喊我去打油。那个卖油的,用大汽油桶那么大的油桶盛胡油,有漏子。我一见了,就想起了父亲。
父亲是个黑白铁工,以前就做油漏。他后来失踪了。打来的油,能吃个把月。我到太原后,母亲一个人去打,时间肯定长些。
现在,我们都搬离很久了。那油坊大约早没了。胡麻的秆可编麻绳,也可编席。县城人早年都睡这席,没竹席那么凉,但吸汗。
竹夫人
竹夫人,我没见过,应该是和竹凉席配套的。早年,我在重庆睡过竹凉席,那会儿,外公外婆还在。
外公外婆没后,母亲分得了一床竹凉席,带回了县城,却从没见她铺过。大约是想传辈吧。
蒲扇
母亲经常往来四川和山西两地。每回回来,总要带些那边的东西,小竹篓、笤箕、牛肉干、怪味胡豆。有回带回的却是两把蒲扇。
那会儿时兴听收音机,里边每天都会放评书。评书里有个齐国远,喜欢使两把纸糊的大锤子,到处日哄人。
我拿两把蒲扇当锤,三下两下,折了。母亲用布缝好后,一直用着。我上初中时,电视里放《济公》,济公和尚手里就拿着把破蒲扇,那会儿,满大街都是“唱鞋儿破,帽儿破”的。
孩子们都喜欢穿破鞋上街,我比他们牛的是,我有蒲扇,他们只有纸扇。有年,县城里突然时兴起用硬纸板剪成的扇子。
有的像宫娥拿的那种,有的像蒲扇,也有的粗糙,剪个长方形了事,片了枝子,夹了剪好的扇形,拿线或黑胶布缠好就可以用了。
孩子们,还有一种纸扇,拿纸折的,糖纸、作业本纸、挂历纸、年画,不那么好使。扇子有个来处,最早的是五明扇,是虞舜造的。
前些年,我去过舜他家舜王坪,那地方以前产牛,肉牛。前些年,已经灭绝了。现在引种的是外国的,没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根据古诗词可以想,可以想象出古人夏天避暑方式;
第一,树下娱乐:
南宋 陆游 《桥南纳凉》
携杖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塘自在香。
南宋 杨万里《桑茶坑道中》
睛明风日雨干时,
草满花塔水满溪。
童子柳荫眠正着,
一牛吃过柳荫西。
第二,水里游泳或在湖胖溪边小亭台:
中唐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莫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南宋 杨万里《暑热游荷在池上》
细草摇头匆忙报侬,
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
低面深藏碧伞中
《刘驸马水亭避暑》
刘禹锡
干竿竹翠数莲红,
水阁虚凉玉箪空。
琥珀盏红凝漏酒,
水晶帘莹更通风
第三,白天在室内,晚上去串门:
唐 白居易《消暑》
何以消烦暑,
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
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
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
难更与人同。
《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白居易
人人避暑走如狂,
独有禅师不出房。
可是禅房无热到?
但能心静即身凉。
第四深山野林山洞中或竹林中湖船上:
南宋 陆游 《桥南纳凉》
携杖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塘自在香。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夏日山中》
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第五,云遊四方避暑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安徽省西递村有一所清朝年间的书房,叫青云轩。厅堂正中地面上有一个圆孔,将盖子掀开,冬天吹暖风,夏天吹冷风。这个孔直通地下洞道,不得不佩服古代匠人的鬼斧神工。春秋时期就有冰鉴。这是古代的冰箱。
把冰块放在箱子里,保存食物。盖板上有孔,可以散发冷气。
到了明朝时候,冰鉴的材料变成了黄花梨和红木。
早在唐朝时期,市场上就有了“冰”贩卖冰的人叫做“冰商”。但是冰窖管理十分严格。之后经济发展迅速,到了宋朝,经济已经达到巅峰。市场上出现了“冷饮”。卖冰的人远远吆喝一句,“卖冰棍咯,冰糖冰元子咯”,行人都会一拥而上。
唐代有一种独特的乘凉亭子叫自雨亭。这种亭子将山泉水上升到屋子脊背上,水就可以顺着屋面流下来,形成一道道天然水屏风。原理和水车异曲同工。原动力是水能。水车将水提到屋子上,用水浇灌屋顶,给大地降温。
上述大部分是大富人家的降温措施,那么平常百姓有什么降温措施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