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儒家的最后一个圣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圣人,儒家,良知儒家的最后一个圣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王阳明心学主体思想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很多人认为王阳明是唯心主义,其实不然,唯心主义是没有感受到没有进到心里的就不存在。而王阳明并不否认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心为知之宫。行随意转,意随心动。例如他回答朋友关于花的存在: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之外。是说你不看到一朵花的时候,一朵花静静藏在你心深处,说明你看不看它并不影响它在你心里的存在,只是你不没看到的时候并不知道它的存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的思想是说人本来就具备了一切条件,只是需要我们自己去通过实践来去伪存真,留其精华去其糟粕。
知行合一,是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础上的,知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行就是去实践,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出真知相似,但知行合一的实践是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的。例如,柠檬是酸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要去吃,才知道它是酸的,如果我们不吃所有酸的东西,那就永远不知道酸是什么味道,虽然我们拥有酸这个味觉。
致良知,也是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础上的,它强调人的内心是有良知的,但需要人们不断去激活它。良知深深藏在人的内心里,容易被各种欲念如权钱利色等所诱惑,从而走偏了。“存天理,去人欲”,强调要把内心不好的东西去除,留下良知,以良知指导行为,这就是致良知。这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是成为圣人的过程。良知,就是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任!
王阳明的这些思想不仅是理论,还可以运用到现实中来,他告诉人们,此心具足,不假外求。每个人都有那个条件(都是潜力股),只要不被周遭嘈杂的环境影响,约束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总有一天会成功(成为君子还是圣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好像说500年左右出一个圣人,最后一个是明朝的王阳明,留下心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儒学只有两个人明白儒学讲的什么,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其他的只知道皮毛而已。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