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农村俗语: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今年什么时候大暑和立秋,立秋还热吗?
大暑,立秋,节气农村俗语: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今年什么时候大暑和立秋,立秋还热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是一起种植,每天分享点三农知识,喜欢就点赞加个关注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在正好是在三伏天的初伏,整个气候状况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高温多雨就是最明显的气候特征。每年从初伏开始气温开始一直上涨,到了中伏的时候气温就会是一年中最高的时候,末伏则会出现在立秋以后,其气温则会相对降低下来。在我国不同的地方整个气温状况都是比较高的,但是其降雨还是有比较大的一些差异的,南方地区比较容易形成持续性的降雨情况,北方地区则比较容易形成对流雨。总的来说,在三伏天的时候也随时关注天气的变化情况,如果气温太高的话,那很有可能就会形成干旱天气,如果降雨的话,那则有可能形成洪涝天气,这两种天气状况都会影响到农作物的发展。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这句俗语的意思很简单,在大暑这个节气的时候,如果气温不是特别高的话,那在立秋以后气温就会非常高。大暑和立秋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的农业劳动者总结出来的对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时间节点,一般可根据气温、降水、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来进行命名。以前的时候人们的科技水平都不是很高,人们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才能够总结出来一些经验和道理,人们将这些经验道理总结出来就形成了俗语老话。虽然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这么发达的时代,这些俗语的意义就不是很大。
大暑是在今年的6月23日,其是在中伏过后的一天,立秋是在8月8日,在立秋过后第三天就是末伏,末伏还会有十天的时间。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句俗语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大暑的时候天气不热的话,那证明中伏的天气可能就会相对多雨,整个气温就会降下来,很有可能会在末伏的时候气温变高。不过以笔者的想法来看,在以前的时候人们大多都是实证经验,其整体的科技水平都不是很高,它们总结的俗语指导意义都是很有限的。在现代的农事生产中应该尽量的多看天气预报,通过天气预报来安排农事活动,这样会相对更科学一些。“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只要是在三伏天,防暑降温工作就需要做到位,不然就很有可能会中暑,中暑以后会影响到身体健康。
其实大家有空可以多关注一下二十四节气,在不同的节气期间其气候状况差异是很大的,根据气候的变化状况调整农业生产的各项事情,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衣物的增添。“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这句俗语只是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俗语,其并不具备指导所有地方的作用,应该尽量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不管是大暑期间,还是在立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气温都是相对比较高的,在这期间需要注意防暑工作,尽量不要让自己中暑,如果身边有人中暑,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来施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农村俗语: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今年什么时候大暑和立秋,立秋还热吗?
每个时节都有每个时节该有的特征,如果没有符合常规,那就属于异常气候。大暑和立秋都属于24节气,都有其划分的依据。大暑是太阳位于黄经120°,立秋是太阳位于黄经135°,两者反映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所到达的位置。按道理说,热在三伏,大暑处于三伏的中伏,本应该是最热的时候,历史也本该如此,如果大暑的时候热不透,那么与该有的气候不符,天气炎热期推迟,形成秋老虎的现象。
一、大暑、立秋在何时?
刚刚我们也分析了,大暑和立秋表明太阳所处的位置,每一年所处的阳历日期相对固定,大暑在7月22日或24日,立秋在8月6日~9日。今年大暑的具体日期是7月22日,农历6月21日;立秋的具体日期是8月8日,农历7月8日。
因为24节气和农历的计算方法不同,所以节气的其实在公历上相对固定,农历上差异较大。但是,大暑和立秋都处于三伏天之中。按照“夏至三庚数头伏”,三伏天的时间在小暑之后,大暑处于三伏天之中,大多位于中伏之中,末伏处于立秋之后。所以,虽然大暑和立秋代表了两个季节的节气,但是在气候有其相同之处。
二、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我们刚也分析,大暑处于三伏天的中伏,本该是最热的时候。“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大暑,热死老鼠”,古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对大暑有所解读,所言“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就说明热也分大小,大暑就属于大热行列。
同时,虽然我们都在感叹,天气实在是太热了,早上一起床,身上就没有再干过,如果再干点农活,那真的是“汗如雨下”。不过,这个时期就该热,如果不热对于庄稼反而不利,因为炎热的天气可以促进粮食作物的快速生长。但是,炎热不代表干旱,如果严重缺水实际上也不利于作物的丰收。所以,老一辈农民会说“大暑里多雨,仓囤里多米”、“大暑连阴雨,秋后满囤谷”。
所以说,大暑时节基本上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但是,如果今年大暑没有热透,说明真的炎热推迟了,立秋之后虽然有秋意凉凉的寓意,但是不代表立秋之后就立刻降温,“秋老虎”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还有一点说明,很多俗语都是老一辈农民总结历史的结果,这句俗语也包括在内,根据多年的经验,如果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但是,既然为总结和预测,必然存在准确性的问题,而且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也有所差异。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农民开展农事活动,大多依据节气来安排。24节气也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气候表达,大暑的存在就是炎热的含义,如果不热那还叫“大”暑吗?但是,无论是大暑,还是立秋,都是在三伏天之内,也就是还处于热浪之中。老一辈农民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得出这句俗语,可以说有一定的意义,毕竟可以流传下来的大多准确性较高。对此,你怎么看?你觉得俗语可信吗?欢迎留言讨论。
上一篇:目前存款17万多,月入差不多7000多的水平,想买凯美瑞或者宝马3系可以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