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不再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因是什么?
长子,诸侯,礼乐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不再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不再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了生存,在战乱国家,能者生存,一味地恪守嫡长子继承制,容易葬送国家前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从西周到春秋,春秋到战国,孔子谓之曰“礼崩乐坏”。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西周开始确立了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在内的各项礼制。其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当中的核心。西周时期也是这么执行的。但是由于蛮族入侵,平王东迁,秦国始为诸侯,春秋时期正式开始。可以说,春秋的历史就是晋楚争霸的历史,是以晋国为首的北方诸侯联合抵御楚国北侵的历史。那么,这个时间段就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国之间可战可和,时战时和,几乎没有周天子的身影。但是,虽然如此,交战的各方还是周天子先后进行册封的各路诸侯,从血统上还是纯粹的。但是,也是在这一时期,嫡长子继承制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样,受到了挑战和转变。各国的国君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可以进行政治操作,不必顾忌礼制的束缚与天子的态度。晋献公就是明显的废长立幼。但是,晋献公在操作的过程中还没有明目张胆,而是默许骊姬和寺人披等奸佞逼迫儿子自杀或出走。
随着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原本的卿大夫篡夺了诸侯的权威,又逼迫周天子册封他们作为诸侯,之后又嫌不足,纷纷效法楚国称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礼制彻底崩塌。嫡长子继承制也变成了国君可以随意更改的废纸。比如秦孝成王赢柱在当太子时就听从宠姬华阳夫人的话将庶出的儿子异人封为世子,也就是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嫡长子继承制彻底改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是政治斗争。虽说乱世当皇帝是风险很大的一件事,但当一把手的好处还是很多,比如泡妞,吃喝等。加之,当你身处那个环境,你不往上爬,结果可能就是被别人踩死,与其这样,还不如博一把。
二是环境所迫。春秋各国的外部环境实在糟糕,让一个不太成熟的娃娃做老大,风险太大,作为手下谁愿意选这样的人做领导。
三是老大的决定。选继承人这件事情虽说默认是嫡长子,但也不一定都是这样,如果那天老子看儿子不顺眼,想换个人,也是可以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悟空邀请。西周统治阶级为了诸侯及各级官员对自己效忠,在等级从属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尊尊主义的伦理观,忠是尊尊主义的伦理核心。在爵位、身份、职务、财产的长子承袭制多基础上建立了亲亲主义的伦理观,慈、孝、友、悌是亲亲主义的伦理核心。
但到了西周末期,周天子权威旁落,各地诸侯已不效忠皇室,开始大肆掠夺领地兼并弱小,这些伦理观念开始发生动摇。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封建制的生产代替奴隶制时代的时期,那些不断形成起来代替奴隶制时代的新的东西对当时封建制基础的建立、巩固产生着积极作用,但由于封建财产制和长子承继制的内在矛盾的发展,便不断发生子弑父、弟篡兄、骨肉相残等反常现象。
以继承周公制礼的孔子根据当时的现实情况,对政治原则、社会制度、伦理道德给予了系统的阐明,并提到原则的高度,便产生了孔子学。他从“仁”的基点上解释初期封建制存在的根据,认为社会、政治、伦理的种种东西都是由人类内在的“仁”所提出的要求而创造的,而那些反常现象的发生也应当由“仁”去匡救。孔子建立的这套思想体系支配了中国封建时代的全过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