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新时代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文化,优秀新时代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文化传奇经济新时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传统文化
提起我们的传统文化,人们不约而同地会用“博大精深”这个词语来形容。不仅琴棋书画是文化,衣食住行也是文化;文化无时无处不在,到处都有她的身影。那我们应该怎样来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呢?面对这个话题,人们又会不假思索地用“传承与弘扬”这两个词来回答。至于进一步谈论应该如何传承与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就各说各话,没有定论了。
这是一个过于宏大的话题,一个人是无力给出全部解答的。在此,我想通过分析一个“点”来作出个人的回答——就拿阅读《论语》来说吧。
一是要能“进得去”。所谓“进得去”,就是说你首先要认认真真地去读一读《论语》这本书,弄清这本书大致讲了什么,其核心的思想是什么。如果一个人连《论语》这本书看都没有用心地看过,却在那里对儒家思想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就未免太不知天高地厚了,这种不懂装懂满嘴跑火车的做法显然是要不得的。这个人所说的不过是将他的道听途说再人云亦云一番,并没有一点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具有谈论《论语》的资格。
二是要能“化得开”。有的人书是读了,但是,他是匍匐在圣人脚下读的,是丧失自我独立性地读的。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虚伪的可能:明明自己内心里并不怎么认可书中的思想,但出于多种考虑,而是在那里背书般说些冠冕堂皇的话。他们不敢结合当今实际,也不去考虑时世变迁,而是囫囵吞枣般地把整本书中的所有思想观点都全盘笑纳。开口就是孔子多么多么的伟大,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他们学而不思,不去辨别哪些思想是精华,应该继续传承弘扬下去;哪些思想已经过时或者已成为了糟粕,需要断然舍弃。他们不敢质疑,也不敢有一点自己的见解,与人交谈时,张口就是“孔子怎么怎么说的”、“孟子怎么怎么说的”,走向了“本本主义”的极端。
三是要能“出得来”。有的人读《论语》后,不知是出于真崇敬,还是只想为自己脸上贴金,他们闭着眼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等梦话。心胸狭窄到一书障目就不见“诸子百家”、一“家”障目就不见天下的地步。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竟有无数后来人也络绎不绝地尾随其后,以言传言,用语证语,全然不顾历史事实,在那里睁着大眼说瞎话。他们奉圣人若永远正确的神明,言圣人的思想是能包治万世万病的不二良方。他们不许别人对圣人产生一丁点的质疑,说一个不字;而当别人提起现今世界存在的一系列纷繁复杂的新老问题时,他们却畏首畏尾起来,毫无大丈夫的担当精神,要么躲在角落里不敢去直面问题,不敢用自己的大脑去出主意想办法;要么故作潇洒地
当起了甩手掌柜,把我们面临的问题一股脑地都抛给2500多年前的圣人。
四是要能“创得出”。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很重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与时创新同样重要。只有与时创新,传统文化才能重焕生机;只有与时创新,才是真正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在学的过程中能有所思,在实践所学的东西时能有所思,都会自然而然地得到一些新的东西,这就是创新。创新,并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样可怕;创新,也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困难与神秘;创新,是人人可为的,就看我们有没有这个胆量、担当与自信。创新不是抛弃、否定传统文化;创新,是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后的再发展、再提高,是与传统文化的精髓一脉相承的,一以贯之的。
五是要能“行得通”。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思想观点,如果只是躺在一张张纸上、飞在一张张嘴中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只有让这些智慧成果走入实践,走入普通百姓,才能真正体现她的价值所在。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一家思想学说都有其不足之处,都有其历史局限性,都不可能穷尽真理。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是不对的,同样,全盘肯定传统文化也是不明智的。面对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进得去”、“化得开”、“出得来”,也要“创得出”、“行得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攀登,才能与时俱进,也才是真正在传承,真正在弘扬传统文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题主是以“秦腔”为例,引出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
那雪梨就同样以“秦腔”为切入点来分析。
首先,为什么没有年轻人看?
06年被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秦腔起源于周秦,繁盛于清代。有人将其誉为“百戏之祖”。中国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先生在《中国戏曲源于西北》文中说:“国人若想研究戏剧,非到西北去不可;世界人想研究中国戏剧,非到西北去不可。”
这块中华文明的瑰宝,国家也在采取各种措施尽力保护,但我们还是不得不面对事实:台下的观众一直都是以老年人为主,没有年轻人。
很多年轻人表示:“土”、过时、听不懂、没意思。与其看这个,不如去看流量明星或者刷手机。
我们试着找出原因:
一、秦腔字调是用关中方言。语言、地域都有局限性,听众多是在西北高原生活或生活过的人。
二、秦腔的表演内容多是古代的名人名事,离现代社会太远了,年轻人没有代入感。
三、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秦腔专业演出团体生存艰难,优秀演艺人才缺乏。
其实不止秦腔,其他的传统地方戏剧,甚至“国粹”京剧又何尝没有面临失传的窘境?
接着,我们试着推理该如何传承这些传统文化?
一、国家、政府扶持。
以秦腔为例:2007年8月,兰州筹建秦腔博物馆,向观众展示秦腔文化的内涵;同年10月,宝鸡·天水“西秦腔”研究会在宝鸡成立;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西安交通大学秦腔项目入选……
二、年轻一代知名艺术家的推广。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