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木屐算是中国文化吗?有何依据?
木屐,介子,古代木屐算是中国文化吗?有何依据?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木屐算是中国文化吗?有何依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最早的史料记载是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穿的。晋文公多次请隐居于绵山上的爱臣介子下山未果,下令放火把他逼出来,结果把介子烧死在树洞里。晋文公很伤心,就用那棵树的木才做了一双木屐,每天穿在脚上听着咚咚的响声,怀念着爱臣。后来流传到了民间,唐朝传入日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可以恳定说:木屐是中国文化,并且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乡土文化。
也许一些年少的国青们对我的观点喷粪,我不介意,我唯有痛心。身为你们的”先人”,只一味地教育晚辈如何广读书,荣故里。甚有些“专家”更是丧心病狂,抛弃本土文化,致使本土文化流失海外,甚至消失。最貝代表的端午节,正被“某国”霸占,而木屐的下场在中国已死亡,却在日本“发扬光大”。
还是孩时,家里穷,方圆百里都很穷。天晴时,七、八个孩子总是结伴东窜西藏,胡天海地,好不快活!而雨雪天,则没有那么肆无忌惮,没有雨衣,没有雨鞋(当然,城里有钱人也许有吧),生怕弄脏一身破旧的衣服和鞋子,——诸多不便。
每逢此时,“主人公”木屐便悄然登场。
我的木屐是我奶奶给的,她说是她爷爷给的,她爷爷说是他祖爷从一座山上伐的一棵树做成的。奶奶说:爷爷的祖爷告诉他是棵珍贵的树,几百年只有胳膊粗——硬得很。耐得住雨雪侵蚀,经受了岁月的打磨。奶奶还说:原先上面是鸡血藤做的搭扣,珍贵的很,再后来换成兽皮,说不搁脚。至于鸡血藤哪去了?鬼知道。
不过照此推测,我国木屐的出现,起码还在我奶奶的爷爷的祖爷爷之前的若干年前就已盛行。若不是因穷当柴烧了,估计木屐已成精,——或许成精才溜达到日本而已。(奶奶的话从不骗人,倒是某些砖家胡言乱语)
我穿上木屐和邻家伙伴们在雨水里去走来走去。
听——叭叽、叭叽、叭叽……
结来语:现在加快农村城市化,有多少民风民俗正在消失?又有多少民间技艺失传?又有多少奇木古宅被摧毁?诸如端午节、拔河、打佬窝……还有那走起路来就响的木屐
——叭叽、叭叽、叭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早在春秋时期,孟子尝言:“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屐也”。及至近年陕甘地区汉墓,出土一双汉代木屐,更教倭人大惊失色自愧不如。
不妨记住成语“弃若敝履”。呜呼哀哉,文化式微之当下,不识木屐伊始,已然丑态百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木屐是中国的文化。
从古代很多诗词当中就有体现。
1.唐.秦系的十年木屐步苔痕,石上松间水自喧。
2.李白的《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里吴风谢安屐,白足傲履韈。和《梦游天姥吟留别》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3.包括笠翁对韵里面,云叆叇,日曈朦。腊屐对渔蓬。过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等等
都可以说明,在古代,木屐已经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
古代很多文章里面记载,人们穿的鞋经常分为4种。屦,履,屣,屐。
1.屦念ju第四声。这是一种古代人用麻绳制作成的草鞋,一般情况下是隐士所穿。
2.履念lǚ。这个字见的会比较多一些,一般古代人称自己穿的鞋都为履。比如,如履薄冰。
3.屣念xi第三声。这个在古代的鞋就相当于现在的拖鞋一样,它是指没有脚后跟的鞋。
4.屐念ji第一声。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木屐,一般情况下底下有两个齿。这种鞋子保暖性比较差,但是也有优点,在古代的路土路居多,所以在下雨的时候,土地会变得非常的泥泞,而在下雨时穿木屐,变得非常容易清洗,而且会防滑。
根据以上的几种情况可以看出,木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随着后来制作工艺不断的改进,就由更舒服更合适的鞋子代替了。
而其他的一些靠近海边的国家,之所以把木屐继承下来,是因为他们靠近海洋,更加的潮湿,容易长脚气,而穿木屐,刚好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这种文化在其他国家,现在仍旧保留下来。
但木屐是中国传统文化,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木屐当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当然,广义的木制鞋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比如荷兰,用杨树整块挖去容纳脚的部分,适合荷兰多水寒冷的环境穿着,与奶酪,风车,郁金香并称荷兰国四大国宝。
我国的木屐同样是适合潮湿泥水草地里行走,是汉服文化的一部分。古代徐霞客上山去前齿,下山去后齿的充满智慧的穿法,更是传为佳话。
现代日本人的着木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过那只是我老祖宗玩剩下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