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您是怎么理解《天道》中丁元英与智玄大师对话的意思的?
大师,杀富济贫,真经您是怎么理解《天道》中丁元英与智玄大师对话的意思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您是怎么理解《天道》中丁元英与智玄大师对话的意思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一个不懂佛法,但是爱逛寺庙的人,现在的寺庙不说也罢,丁元英够入佛门,但是六根不净,入商界倒是狼性九足。
丁元英去见智玄大师,事前知道智玄大师是得道的高僧,以丁元英的层次,能看上的人恐怕也就那么几个人了,找智玄只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不是会在佛祖那里得到心安,所以对我这样不懂佛法,又自已为读懂天道的人,给你做个肤浅的解释。
丁元英进五台山的门给小和尚钱袋的时候就已经在跟智玄比修为高低了。
丁元英跟韩楚风第一次装了应该是5万,或者10万,第二次加5万,第三次丁元英给了一张纸是丁元英写的一首词:悟
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一首对修行的论断词,让智玄大师觉得此人可见。尤其最后一句带有很高傲的见解,细细思想,实际是有意而为的偏见。可以说丁元英用的激将法,才见上智玄。
要问对话的意思,我不会也没有能力给你一句一句解释丁元英和智玄的关于修行、佛道的,谈经论道,我就按自己理解的,用人能听懂的话说吧
进门后智玄问:敢问二位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的什么行?这时候看丁元英的这首词,其实就一个大意,我在凡尘也能取得真经,你在佛门未必了解修行的意义。
丁元英回答道:“大师考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晚辈就斗胆妄言了。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碦。”
智玄大师含笑而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此处省去2000字,要看原对话请自行搜索
这是三人完整的对话,里面刀光剑影,如当年金庸笔下的华山论剑,这么一段话要解释,不是我能力所为,论道完这一场,就是在讨论做人、做事、做企业、甚至治帮、的一个度的问题,从另一高人处得的,送给你,做事怎么才能恰到好处:随缘、惜缘、不攀缘。
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和女人的一个情字。这两个极致丁元英说他都没有冒犯。
丁元英五台山之行的目的达到了么?他为杀富济贫的行为,感到内心的不安,这比死更可怕,讨论的是得救之道,也就是本片的主题,没有救世主,要救自己只能靠自己。智玄给出了让丁元英心安的论述,他有三个担心,一是怕死,而是怕挨骂,三是怕心不安,论道说明了其中的利害,他不会死,也不会挨骂,心安也就安了,不知道说清楚没有他们对话的意思,我只能理解到此了,见谅!
种草影视,欢迎关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读《天道》的原著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第二十三回。
看原著,更深入。
丁元英去五台山礼佛的原因
芮小丹想要留住丁元英在古城多一些时间,于是就为丁元英找了一个颇具挑战的事情。
她把丁元英带到了冯世杰的老家王庙村,这个贫困县里的贫困村。
芮小丹对着整个王庙村的夜景,对丁元英说:这是我向你要的礼物,请在这里给我写一个神话。
丁元英思考片刻,他意识到芮小丹要的这个礼物实在不是一般的礼物,这个礼物实在是太有深意了。
这件事情客观上是扶贫,但却是“杀富济贫”。
丁元英认为这样的扶贫,运作下来能够合国法,但不知能不能合佛法。
于是为了求心安,他决定去五台山烧香拜佛。
丁元英与韩楚风的对话
丁元英是和韩楚风一起去的,他对韩楚风说:芮小丹认为王庙村的穷既然是文化属性的产物,那么如果用一个神话来改变这个村子,那么又该怎么理解这个文化属性?
韩楚风从这句话中,就已经听出来,芮小丹这个丫头,不简单啊。
丁元英认为:其实并没有什么神话,只不过是强作用力下的杀富济贫,让几个股东趴在井沿看一眼。不解决造血的问题,这样做就不是错,而是罪。
韩楚风问:既然是杀富济贫,那杀的是谁?济的又是谁?
丁元英回答:杀的是乐圣公司,至于济的是谁?却只能看他们自己了,我只能用一种方式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市场经济,至于能不能得救,还得看他们自己。
丁元英的设计让他心有不安
丁元英的初步设计,是将公司与农户分开运作。
农户负责生产,他们拼的就是干不是人干的活,拼的就是不是人。
他们会呼吸有毒的气体与有害粉尘,会听到各种噪音,会付出超常的劳动时间,会腾出生活用的房子,会有使用童工和老年工的问题,没有社会保险等等。
只有这样,才会尽可能的压低生产成本。
韩楚风开着车,快要接近五台山顶峰的时候,看到了一座寺庙“一禅寺”,具有中唐时期的风格。
他们下了车,来到守门的僧人面前,请求拜访一位佛法造诣深厚的大师。
丁元英和韩楚风三试才得见智玄大师
守门的僧人起初是拒绝他们求见智玄大师的,但是丁元英非常有诚意地拿出了一个装有五万元现金的文件袋给守门僧人,请求他交给智玄大师,以示诚心求见。
守门僧人,接过文件袋,就进去了。
没多久就回来了,对丁元英说:师父回话,非也。
丁元英又装了五万元进去,再请守门僧人代为转交。
守门僧人进入后,出来时,又把文件袋还了回来,依旧是:非也。
这时丁元英从怀里拿出了一封信,再次交给守门僧人,并说:如果这次大师还是不见,那就不打扰了。
这次守门僧人进去很久,才出来,对丁元英他们说:两位施主,请随我来。
丁元英离得道只有一步之遥
智玄大师,是一个身材消瘦,胡须花白,大概六十多岁的老者。
他看了丁元英的诗,就问: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取什么?
丁元英回答: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