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春秋战国有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为何儒家笑到最后?
儒家,思想,法家春秋战国有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为何儒家笑到最后?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董仲舒认识到,思想上的统一对巩固封建统治尤其重要。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治,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就是说,当时思想很混乱,各种思想流派并存,上面没有统一的思想,下面就无所遵循。他建议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国家的统治思想,凡“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数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建议被汉武帝所采纳,在长安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自此之后,“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封建理论从此贴上了“儒家”的标记,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学说。但是,这个贴上了“儒家”标记的封建理论,其实质,却决非孔子所创立的正统儒学,而是融合“百家争鸣”各种学说的产物。
四、“独尊儒术”之“儒”是“博采诸家,自成一体”
从韩非建立的以法家思想为主的封建理论,发展为董仲舒提出的以儒学面貌出现的封建理论,在实质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都是千方百计加强封建的中央集权,巩固君主的专制地位,以保护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理论。区别主要是形式上的,即董仲舒的理论实际上是在韩非理论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件儒学的外衣。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累累若丧家之犬”,四处碰壁,被法家人物所深刻批判的孔孟儒学在此时会受到统治阶级的热烈欢迎呢?这是因为,孔孟儒学及其主张在当时既不能挽救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灭亡命运,而对正在夺取政权的新兴封建势力来说又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自然没有人接受。但是,孔孟儒学及其主张也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西汉初人叔孙通就曾经评论说:“夫儒者难于进取,可与守成。”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对于已经取得政权的统治者如何来巩固胜利,应该说是很有用处的。以孔子而言,他虽然不言鬼,不言神,却昌言“天”的天道观念;“作春秋”以明其“复梦见周公”之志,想把当时分崩离析的局面恢复为大一统的格局;主张“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的纲常意义。这虽然对地主阶级夺取政权是障碍,但对于巩固已经取得政权的统治者稳定局面,安抚人心,巩固胜利,实在是太有用处了。尤其是经过秦、汉时期的变迁,儒学已经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孔子的儒学思想,而是已经经过加工和改造,囊括了其他学派关于稳定社会,进行有效统治的各种经验。因而董仲舒所建议作为封建国家的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兼儒墨,合名法”,“博采诸家,自成一体”的新儒学。
汉武帝虽然在思想领域是把“博采诸家,自成一体”的“儒学”作为统治思想,但在实际政治上,是儒法并用。凡有利于巩固其统治的措施,无不采用。诚如汉宣帝刘询所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所谓“霸王道杂之”,实际上就是儒法并用。列宁曾经说过:“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需要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在总结了秦王朝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霸王道杂之”的汉家统治制度,既重视了刽子手的一种社会职能,也重视了牧师的另一种社会职能。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将封建统治思想标榜为“孔孟儒学”,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统治。主张讲“仁”讲“孝”讲“忠”讲“义”的“孔孟儒学”,对稳定社会是有作用的;而这样的“孔孟儒学”实际上是“外儒内法”,但却比韩非赤裸裸主张镇压、权术的理论,具有了更大的欺骗性。
在汉武帝之后的中国封建社会,将打着“孔孟儒学”旗号的封建统治思想发挥到极致。尤其是经过明代理学对“孔孟儒学”的再改造和明清两代帝王数百年的推崇,早已经演变为非正统的“孔孟儒学”而以广泛传播。它鼓吹绝对皇权,鼓吹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提倡偶像崇拜,其结果就是禁锢了人民的思想。这样的“孔孟儒学”自然成为一切保守势力的旗帜,起到了阻碍历史进步的负面作用。新文化运动对它进行严厉批判,可以说是理所当然。
这样的“孔孟儒学”,的确不是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本义。要详细地去区别孔孟儒学与封建统治思想的异同,那需要写一本大书,这里就仅略举作为封建统治思想核心的“三纲”加以说明。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封建统治思想的核心理论,它与孔子有没有关系?孔子强调礼治,礼治的起点是“正名”,即把维护君臣父子的名分当作治国的根本。孔子的确讲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做君王的要像君王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各自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礼节和道德标准。孔子强调的主要是以“礼”作为君臣之间和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等等社会关系的准则,如君臣之间要以礼相待,“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是十分强调君主对臣子须有“礼”这个前提条件然后才有臣子对君主的“忠”的。这与“三纲”所强调的“愚忠”是完全不同的。
“三纲”理论,其实并非源于孔子,而是源于韩非。韩非主张:“人主自不肖,臣不敢侵也”,即令是桀、纣那样的暴君,也是不能反对的。他说:“汤、武为人臣,而杀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叛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他认为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忠于君主,这和孔子“勿欺也,而犯上”的观点,和先秦儒家提倡的“民为贵”、“民为邦本”的思想,是根本不同的。《韩非子》才是“三纲”理论的实源。
所以,在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今天,首先应该做的是辨清各种传统文化的本源,切不可被封建统治者对历史文化的篡改而蒙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儒家思想一直在修改 把自己改得更适合统治阶级而已 其实历代王朝都是儒皮法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