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曾国藩治家名言只有6字,不信孔孟之道,为何只相信天命?
曾国藩,天命,孔孟之道曾国藩治家名言只有6字,不信孔孟之道,为何只相信天命?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首先我想问一下,这是谁提出的问题?这样提问题,实在是很让人头疼。
先看问题的前半句“曾国藩治家名言只有6字”,这本身就是不对的,曾国藩在家书里面写了那么多有关家国事的文字,怎么可能只有6字的治家格言呢?“
再看问题的后两句“不信孔孟之道,为何只相信天命?”这就有断章取义的嫌疑,我估计,这样的提法,是来自曾国藩常年同太平天国军的残酷战争经历,曾国藩一定和他的幕僚说过“方今乱世,乡勇来自底层,人心散失已久,要想战胜长毛,光凭孔孟之道的仁义礼智信是不可取的,要靠真金白银来收拢人心”,而且据说曾国藩在晚年的时候,回忆自己的一生,也许有几多遗憾,可是非人力所能再挽回得了,也是为安慰自己的缘故,他常发感慨道:“天命如此。”
我们从《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二来看曾国藩:
1.青年曾国藩重孔孟之学,壮年后积极应对洪秀全之变,并不信天命。
曾国藩家世农,通过读书,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治义理之学(儒家学问)。他尤其留心天下人材。洪秀全举兵反抗清廷统治后,曾国藩上了一道奏折,指出“首在用人”,然后为朝廷推荐了荐李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等五名人才。
等洪秀全之变愈演愈烈的时候,曾国藩又上书说:“国用不足,兵伍不精,二者为天下大患。於岁入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应请皇上注意将才,但使七十一镇中有十馀镇足为心腹,则缓急可恃矣。”从这份奏折,可以看出曾国藩“体恤人民”的孔孟思想,而且指出了扑灭洪秀全之变的关键在于精兵强将,不在于兵将之多,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积极思考,积极作为,并不相信天命。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势力越来越强大,1853年5月,洪秀全派兵北伐,直指清王朝的统治心脏,当时天下骚动,曾国藩在家为母亲守丧,皇帝下旨让曾国藩到长沙办团练。曾国藩谨遵孔孟儒家的“三年守丧”之礼,准备推辞。郭嵩焘劝曾国藩说:“你这样做,将把皇上这个君父(儒家的三纲五常)放在哪里?且墨绖从戎(守丧期间,为国家参加迫不得已的战争),古制也。”曾国藩于是立即训练乡勇,曾国藩用礼贤下士的手法“腾书遐迩,虽卑贱与钧礼。山野材智之士感其诚,莫不往见,人人皆以曾公可与言事。”从以上可以看出,孔孟儒家之道深深地扎根在曾国藩的心中。
2.与天平天国军的战斗中,曾国藩不信天命,积极作为
曾国藩在于太平天国军队的战斗中,曾经困在南昌,曾国藩并不听天由命,束手待毙,而是积极地派兵遣将,“羽檄交驰,不废吟诵。作水陆师得胜歌,教军士战守技艺、结营布陈之法,歌者咸感奋,以杀贼敢死为荣。”
后来,太平天国的将领李秀成把清廷江南大营打的崩溃,常州、苏州相继失去,对前途吉凶,朝廷人人恐惧猜疑。曾国藩坚定地坐镇东南,与太平天国进行鏖战。一年冬天,天平天国军攻陷了曾国藩大本营的东西两侧,又开始进攻大本营的正面,曾国藩的手下人人恐惧,请求将指挥机关挪移到水面部队。曾国藩气定神闲,一面派人寻求援助,一面说:“无故退军,兵家所忌。”曾国藩身在军中,意气自如,“时与宾佐酌酒论文。”可是,曾国藩自己在日记中写道:“自从到京城当官一直到后来,所遇到的事情没有比这次更凶险的。”后来,曾国藩为两米的问题,积极带领军队转战并死守休宁,后移驻东流,终于等到曾国荃攻打下安庆。此事,正好慈安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加国藩太子少保衔,命节制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
在攻击天平天国金陵的战斗中,曾国藩带领的军队“疾疫大作,将士死亡山积,几不能军。”曾国藩上书自我责备,请皇上降罪。同治皇帝对他说“天灾流行,岂卿一人之咎?意者朝廷政多缺失,我君臣当勉图禳救,为民请命。且环顾中外,才力、气量无逾卿者!时势艰难,无稍懈也。”国藩读诏感泣。这说明,曾国藩和同治皇帝臣君二人都有相信人力能胜天的坚定信念。
3.在练军为政中,曾国藩秉承“忠诚”“务本”等孔孟之道
曾国藩为了解决清朝官兵“胜不让,败不救”的陋习,在训练湘军的过程中,“谓必万众一心,乃可办贼,故以忠诚倡天下。”在大破洪秀全之后,捻军又兴起,曾国藩看到了湘军不适合在平原地带作战,于是训练了淮军,并将指挥权渐渐地交给了自己的门生李鸿章,亲自帮李鸿章出谋划策,大破捻军。
曾国藩为政务务本务实,规全势。他拒绝了俄、美、英、法对他直接出兵援助,但是对于朝廷购买机轮、置船械等强国务本政策,曾国藩则力赞其成。皇上“每定约章,辄诏问(曾国藩)可许不可许,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后来曾国藩“既至直隶,以练兵、饬吏、治河三端为要务,次第兴革,设清讼局、礼贤馆,政教大行。”
曾国藩晚年主动离开京城,到两江任职,“以乱后经籍就熸,设官书局印行,校刊皆精审。礼聘名儒为书院山长,其幕府亦极一时之选,江南文化遂比隆盛时。”从此处,可以看出曾国藩是多么重视孔孟之道!
4.从曾国藩读书、著书、尊重读书上看,曾国藩积极推崇孔孟之道,并不消极的安于天命,最后春蚕吐丝勤奋的死于职守
曾国藩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 这里曾国藩运用的是儒家《礼记》的学问。
他还专门著书,补全了残缺的那些礼:“惜秦蕙田五礼通考阙食货,乃辑补盐课、海运、钱法、河堤为六卷;又慨古礼残阙无军礼,军礼要自有专篇,如戚敬元所纪者。论者谓国藩所订营制、营规,其於军礼庶几近之。”
曾国藩的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老儒宿学,群归依之......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曾国藩重耕读,这就是孔孟之道“重传承”和“务根本”的精神。
清史稿的作者赵尔巽评论曾国藩说:“国藩事功本於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国藩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从这个评论来说,曾国藩一生奉行孔孟之道的浓厚气息扑面而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