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老子的“谷神不死”这一篇如何理解?
谷神,道德经,万物老子的“谷神不死”这一篇如何理解?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只有从修道的角度来读《道德经》,才能真正理解《道德经》的真义。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多处对“道”的样貌的描写,他对道的描述所依据的是什么呢?
按着《道德经》中记载,老子是在修道过程中,处于深度静定状态,感知到“道”的存在。
《道德经》第十六章写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大意是:修道中全身放松,让思考停下来,让主观意识融入极度的虚空之中,进入深湛无物的清净状态,并长久地保持这种状态,我在虚极静笃的灵明状态中,观照空间万物运转及其循环往复的规律,虽然万物生生不息,但都要回归到孕育和生养它们的母体中,即万物回归本源,回归虚静,回归本性,回归恒常的道,从而知道了、明白了“道”。
明白了“道”,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前面所说,道是万物之母,是宇宙自然万物的孕育生养者,是整体的“一”,而人类是宇宙万物中的一员,在进化过程中,人类产生了主观自我意识,渐渐地把自己从整体之中分离出来,站到了整体的对立面上,形成了主观与客观对立的思维模式,人类的生存开始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的,各类冲突、矛盾、纷争开始轮番上演,层出不穷。在无休止的掠夺和攫取财富过程中,战争不断,社会动荡,自然界遭到严重破环,人类生存岌岌可危。以老子为代表的生命修炼者,通过修炼感知到宇宙大道,感悟到人与自然原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理应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消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矛盾与冲突。他们把在修炼中发现的真理记录下来,昭示后人。《道德经》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出自《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里准备用《道德经》前后文做辩证。我准备用第一章和第十六章来论证。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做,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首先,谷做虚来解释,虚怀若谷。神,精神、意志、用途。谷神不死,是用来形容道的,剥去一切外加,却依旧没有消失,算是事物本身的最纯粹的根本规则,它是事物从无到有的根源,事物将诞生而未诞生时的推动力。
玄,取义《道德经》第一章的意思,常无、常有,这两个东西同出而异名,同就是玄。就是事物常性的根本,常无和常有,都是常性,常性就是玄。牝,解释为诞生之所。玄牝就是常性诞生之所。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一个无,是天地之始;一个有,是万物之母。称这个为天地根源确实很恰当。不过这个根,其实妙用无穷。
致虚极、守静笃,是一种用法。天地万物一起蓬勃发展,人细致的观察他们的规律(一往一复,周而复始,不就是规律)。事物这么多,让它们各自回归自己的本源。回归本源叫做静,静就是让物体回归本态、本性,而这又叫常。《道德经》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说的是观察事物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或者说变化过程,用来观察它的玄妙,类似于做化学实验,观察新物质诞生。常有,欲以观其缴;说的是观察物质诞生后的变化趋势,用来了解性质和功用。
换句大白话:前者是了解物质的产生,用于生产指导;后者用于了解事物的性质和使用。两个加一起就是事物的玄妙。由这个方法再推导生产原料和生成物的类似道理,就能得到丰富的世界,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里做绵绵不绝,用之不尽解。因为《道德经》第十六章,知道常性就是明白,不知道常性而去动作就是蛮干,蛮干是危险的。用之,不尽;就是知常,因为知道事情的常性,所以不会出意外(容,包容包纳,你若可以包容它,那么它就是你处理方法的子集了,意外是事情对于你处理方法的补集)。容乃公,意思是你包容它,你就是他的公家,你做它的公家就是包纳它所有的可能,就是有周全的处置,能够周全的应对它的所有可能的处理方法近乎于它的道,合乎它的规律你要做的规则制度才能长久,哪怕人不在了,只要规则还在,都不会出乱子。
物不出其外,但是只显示当前,其它的虽然不适用当前状态但仍然留有预备,也就是绵绵若存的一个状态。你不用频繁的去动作,只有依照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应对就好了。这里做用之不勤解。
总的说:做事要根据事情的属性做出充足的准备,有些虽然用的不勤快,但是仍然要留有余地、以防万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第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山有山谷,谷即是虚无之处,因为谷之虚无,所以才能涵养神灵,天地有无形的真神,人体有无形的元神,这都是虚无妙有的,看也看不到的,就简称谷神为万物之母吧。
万物之母,虽然亳无门路可寻,但是天地万物无不是从此而出、从此而入,因此 她才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所以,妙有之门是至虚至无的,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像这种变化的玄妙,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上一篇:枣树开花期得了枣疯病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