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的和光头的人怎么办?
头发,辫子,清朝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的和光头的人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于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命令全面下达了,满清统治者也正好以这个理由来扫清国内对满族不满的暗藏的力量,一时之间,天下大乱。
所谓“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剃发令的“标准”是按照“光头”的标准来的,辫子是类似于装饰一样的存在,并不是剃发令的根本,剃发令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对汉人骨子里的汉文化进行践踏和破坏。
“各处文武官员,尽命剃发,倘有不从,从军法从事”。
当时清军入关后,大部分汉人群体并不是那么抵触,对于官僚而言,清朝继续使用他们做官,对于商人而言,清朝不剥夺他们财富,对于地主而言,清朝没有肆意收回田地,总地来说,清朝比起明末的朝政,反而还要好得多。
可这一切都是表象,剃发令一出,就是清朝统治者撕破脸皮的表现,把社会的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有的民众直接高呼:
“必去吾发,反奈何”。
在汉人眼中,剃发就是“髡首”,这种行为的本质不亚于把人凌迟了一遍,从精神到肉体上都是如此,以前朱元璋对他的儿子最狠的刑罚愿望就是“髡刑”,而满族统治者,却是对整个天下汉人施以此酷刑。
大势已定,汉人落发
反抗很多,剃发令执行的过程中,被杀害的汉人也很多,随着时间的推进,这场全民剃发还是基本被完成了,主要的问题是,代表着汉族的高级官僚们、地主们,也服输了。
一时之间,民间的“剃发”生意开始火爆起来,有的人甚至只要会“扎”满族的小辫子,那就是一门可以“暴富”的手艺,而大清一开始留的“辫子”,就是那些阿哥、贝勒们留的辫子。
不过满族所要求的剃发,并非是一定要留辫子,最主要的是“剃发”。
要知道,满人自己坚持剃发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为了保持满族的传统、血性。
在皇太极的认知中,金朝就是因为汉化得太彻底了,导致金朝的战斗力下降,最终被蒙古所灭,所以大清为了避免重蹈覆辙,高度保留游牧的习性,剃发留辫,也是为了保证平时八旗子弟、满族贵族方便训练和打猎。
那满人让汉人剃发,难不成也要求练习骑马、打猎,激发血性吗?
这是毋庸置疑的,满清统治者比任何人都害怕汉人的再次崛起,因此他们对汉人的“剃发”要求,只是为了击毁汉族人对异族统治的坚持罢了,当他们践踏了汉民族一贯信仰的礼法,就不会再有这么强烈的抵抗情绪了。
因此剃发留辫,留辫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一定要被“髡首”。
最初,大清的剃发令是针对全天下的,没有考虑有没有人本身就是秃头的问题,如果本来就是秃头的,那就更方便了,因为这个人根本就不会去反抗,还省得清朝廷自己动手,但是当时有些人,为了照顾自己的面子,戴了假发。
汉族礼法让人重视发肤,也导致了很多先天有“发疾”的人被歧视,因为他们天生头发稀少,甚至少年秃,就让旁边的人看不起他,就连他们的父母,都觉得这样的儿子不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假发开始流行起来了。
古代的假发名为“髢”,是人利用动物皮毛以及黑色毛料制造的一种类似于“头套”的工具,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出现,很多贵族为了“充实”自己的发量,安装了假发(以前的观念是头发越长人越智慧)。
而在宋代以来,这种“髢”因为商业越来越流行,明代方孝孺就曾经说过:
“发不足者失髢则羞”。
方孝孺的意思是:如果是一个头发本来就很稀少的人,把假发给丢了,那么他就会很丢人,这种困窘,相信古今都是一样的。
随着大清剃发令的展开,在各地方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人互相举报,譬如什么剪发不够彻底之类的行为,为的就是借助清朝廷在执行剃发令时的严苛行政来打击报复,这里面,也有对先天“发不足”的人的攻击,理由是没有留辫子。
所以在当时,已经有的人是戴假发出门了,这个假发的特点就是有辫子。
不过大清也没有对这些人群赶尽杀绝,或许对于“秃头”,满族更有亲切感吧,因此在顺治三年的时候,朝廷就下令,只要核实了是先天秃发的,那就不给予追究,也不允许诋毁,辫子能留就留,不能留也不勉强。
除了一些百姓以外,秃头这个特征,更符合一个群体,那就是佛教的和尚们。
中原的佛教和藏传佛教大有不同,反而是中原的佛教寺庙里,几乎都是“光头”,他们一旦入了佛门,九成九都是要剃发的,面对剃发令,他们先天就不能执行,难不成清朝廷还要为难他们?
清政府自然不会为难和尚们,佛教在清朝的地位很高,在顺治三年,佛教正式成为大清的国教,而且清政府还沿用了“僧官”体系,不仅和尚的地位高,和尚在社会还享有很高的特权,事实上,也没有一个和尚是扎辫子的。
因为这个群体特殊的缘故,“秃发”在清代反而地位不低,那些留着小辫子的人却是经常被嘲笑为“金钱鼠尾”,遵守了剃发令,也不意味着普通百姓就能改变命运,这只是清朝廷对社会掌控的一种手段,没有代表着更多的意义。
剃发令风头最盛也是在多尔衮去世之前,事实上在多尔衮去世后,剃发令的事情就被放缓了,朝廷中有汉人并不支持满清统治者再次鸡蛋挑骨头,要开始实行民族关系的缓和。
也是因此,金钱鼠尾辫开始慢慢演变,一开始的辫子要求只能是穿过圆形方孔币中间的那个方孔那么细,后来渐渐演变,成为了“猪尾巴”,也就是辫子变粗了,跟猪尾巴一样粗,不再是刚开始那么细了。
到了清朝后期,就成为了“阴阳头”,也就是我们如今最常见的清代人形象,头顶一半是秃的,但后脑勺全是头发,实际上,这是清朝后期才有的,以前是压根没有的。
之所以造成这种变化,那就是清朝统治者的满族群体自己都变了,他们的确也丢了“骑射”的传统,而汉人也不喜欢那么频繁剃发,能留一点是一点,久而久之,满人还是被汉化了,才留下了这个样子。
只是到了清朝结束时,很多人又浑浑噩噩地“留发”,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基本忘却了华夏以往的礼法,只觉得奇怪,有的小孩家里是四世同堂,他看到他的太爷爷都是辫子头,到了他这里,却要剃发,剃发令经过两百多年后,的的确确改变了汉人在潜意识里的“发肤原则”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清代历史相关的电视剧中我们不难发现,和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人们不同,清朝上到皇室,下到老百姓,都要求梳辫子,可以说这是清代老百姓的一个标志了。
上一篇:司马懿叛变曹氏家族后,为何曹操当年的老部下都坐视不管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