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的和光头的人怎么办?
头发,辫子,清朝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的和光头的人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可见,秃子在清朝一点也不受影响,邓世昌公不一样可以参军,一样可以做官吗?
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不但要缅怀当年被日本侵略者残害的同胞,记住国耻,也不能忘记历史上抗击侵略者的千千万万民族英雄。邓世昌公千古!
其次,秃子一般情况下是安全的,只是活动不如正常人那么方便。
满清入关时,曾经有蓄发者杀无赦的严令,民间也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说法,所以很多忠于大明的仁人志士,有的为了保住头发壮烈赴死,有的为了不留辫子隐居山林。
而隐居山林的,一般有三条途径,一则是做道士,二则是剃发做僧人,或者剃成光头做假和尚,三则是隐居起来,不出门,不上街,不见人。总之就是不留辫子。
光头的,就是做和尚的,或者做假和尚的。有的人做了真和尚,自然安然无恙。而做假和尚的,除了活动不如正常人方便,其他一切正常。如果实在没办法的时候,还可以戴假辫子。
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后代,有个常太爷,世袭定远侯,明亡后不降清,就剃发为僧了。前人赞扬说,“开平可谓有后矣!”常遇春曾封开平王,故曰常开平。
满清所针对的是蓄发的人,没有头发的人,则不怎么受牵连。
再次,清朝剃发令,只在入关以后那一阵子特别的严格,也就是多尔衮摄政的时候,其他时候,上虽有令,下面执行未必都那么严格。
例如,明末清初有个叫陈遘的人,明亡后隐居山林,因为山贼作乱,县里派兵追讨山贼,路过他家,发现他竟然蓄发,没有剃头梳辫子,于是抓了起来,报到县令那里。
乡里人都知道他是个贤士,偷偷的商量着要去途中押解劫狱,他在监狱听说以后制止了,说不想连累乡亲们。县令审问他以后知道他不是山贼,但是他没有剃发,县令也觉得他是个贤士,自己拿不定主意,就报到上级那里去了。上级的官员也觉得他是个贤士,便没为难他,把他放回去了。
所以,虽然满清朝廷有蓄发杀无赦的严令,下面的官员未必都严格执行。毕竟,州府县官员里,很多都是汉人。
尤其到了清朝后期,末期,更加宽松。甚至搞到假辫子横行,满清政府也是无可奈何了。
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剃了头,很瞧不起那些把辫子盘在头顶的清国留学生,但是,他自己回国跟朱安完婚时,也戴过一次假辫子。
那时候,剪了辫子的清国留学生,很多回国以后也都有一条假辫子。这并非是因为他们都怕死,很多还是受不了国内的人的冷嘲热讽,比如称他们冒失鬼,假洋鬼子,走在大街上,也被当做牛鬼蛇神。
清朝后期,连不留辫子,都没那么多危险了,秃子,光头,自然可以安枕无忧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众所周知,清军入关以后颁布了剃发令、易服令、解足令。而对于剃发令,当时要求沿路居民、官员10天内必须剪成官方指定发型(金钱鼠尾型),也就是清朝的辫子头,否则就砍头,这就是著名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每个人都要留一小条辫子。
那么,问题来了,秃顶或者光头的人怎么办 呢?
纵观整个清朝,在对于剃发令最严酷的顺治时期,出台有:剃发不如式者亦斩。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如果跟朝廷规定的不一样,哪怕只是辫子粗了点儿,也会被视为犯法,当斩。
所以,光头者斩,而秃顶者视情况而定。
如果你就是任性,而不想留官方发型,还不想被砍头,那就只剩下出家当和尚这一条路了。
而等到康乾时期,国家平定以后,老百姓对于剃发已经习惯,满清政府开始崇尚汉学,统治阶级的奖惩开始充满人性化,并不太在意剃发样式是否完全遵循一致了,适当的加粗或者前面多留点也无伤大雅(蛇尾型),在这个时期,对于光头和秃顶的没有人会特别追究,当然面子上基本要过的去。
而在之后,慢慢催生了假发产业链,但清朝的辫子在脑袋后面,假发穿帮的可能性很大,但穿帮的人被抓住以后,顶多就是被教育批评,行为恶劣的罚点款罢了。
之后的清晚期,满清因八旗子弟政策,导致朝堂上的汉人反而比满人还多,尽管已经习惯了剃发,但骨子里的儒家思想,还是让他们在规则范围内有了小小的对策,逐渐形成了月半头(牛尾型)我们在清宫剧中看到的大多是这种样式。
所以说,不同时期对于光头和秃顶的人的处理方式也不同,但是不论金钱鼠型,还是蛇尾型,乃至后来的半月型,显然都不符合汉人的习惯。
儒家文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清朝实行的是“剃发令”而不是“留辫”令,至于留瓣子,是因剃发而引出的,剃发是主,留辫子是次。
清军入关后,为了消弱汉族的反抗意识,巩固清朝统治者的至高地位,下达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
剃的头发是以满族人的发型为标准的,当时的汉人,自成年以后是不剃发的,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而满族男人是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的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
“剃发令”里规定四种人是可以不用剃发的,第一种是女人。第二种是未成年人。第三种僧人。第四种是道士。如果是成年男子想不剃发,又不想死,唯一的办法就是脱离社会,出家当和尚去。
清朝人的发型也分前期、中期、后期三种,前期只在头顶留一处铜钱大小的头发,其它头发全部剃光,留下的头发编成细细的小辫子,中期可以留四五处铜线大小,相对辫子也粗些,到了后期演变成将头顶四周剃去寸许,剩下的头发,分三绺编成一条粗辫子垂在脑后。
秃顶的人也必须剃发,因为四周还有头发,可以将留的部位稍稍后移,这没那么标准,只不过成习惯后,旁人看了有点怪异。至于光头的,本身就没头发,也就留不了辫子了,有的光头,为了出门好看,往往做一条假辫子贴在头顶,这跟现在有的光头戴假发的道理是一样的,纯属为了美观,留不留辫子不是硬性规定的。
上一篇:司马懿叛变曹氏家族后,为何曹操当年的老部下都坐视不管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